稻花香里说丰年

夏末秋初,稻田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大诗兄去东瀛日本游历了一番。

当我坐在价值上亿的豪车里,车辆飞驰,我望着窗外的风景,陷入了沉思。

我乘坐的豪车,叫做新干线高速列车。我看到的风景,是绵延不断的城市群落,和城市群落之间的乡村,特别是:一片一片小方格一般的水稻田,阡陌纵横,仿佛地面上的一块块绿毯,养眼舒心。我陷入的沉思是:其实,现代化和传统,可以很好地融合;城市和乡村,并不一定存在所谓的“鸿沟”。


日本的稻田

日本人过中元节,也就是盂兰盆节,相当隆重。他们的乡间会举办一个“大施饿鬼会”。可见,民以食为天,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仅如此,好像鬼也以食为天。日本人能给“饿鬼”吃什么,你想也能想得到:饭团、寿司、米糕……总之,都是稻米制品。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稻米。大诗兄的脑子里,首先跳出的是这样一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辛弃疾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江南度过,特别是今天的苏南、浙北和江西一带。辛弃疾号“稼轩”,什么意思?就是种庄稼、种粮食啊。他其实是一个大庄园主,赋闲不做官的时候,就在鹅湖山下享受田园生活。鹅湖山,在今天的江西省铅山县;而他在《西江月》词里所夜行的“黄沙道”,也就在鹅湖山附近。

辛弃疾的诗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都是“怒目金刚”式的,他也有很多“菩萨低眉”的时候,也有很多享受田园之美和天伦之乐的篇章,比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夏末秋初,宁静的夜。万物仿佛沉睡,其实可能只是“假寐”。惊鹊、鸣蝉、蛙声,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常识。其实,除了枝头的鹊鸟,他未必能亲眼见到藏在暗处的知了和青蛙,对于这些生物的感知,更多的是靠听觉。惊鹊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主要也是别枝那一刻的鸣叫。我们还可以脑补,水稻田里和附近的小溪边,还藏着很多白鹭,它们单脚独立,把头插在自己的翅膀里休憩。听到动静,也是“扑剌剌”地飞起,在空中盘旋,又落在更远处的稻田里。这就是王维笔下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视觉的体验,更是一种嗅觉的体验。千古年来,水稻是中国人,特别是江淮以南中国人的主食。夏日的稻田,白天是酷暑闷热的,夜晚是清风拂面的。细小的稻花,在微风下各自授粉,一点点飘落在稻田下平静的水面上——这水面,也只有一指深浅。稻花是小鱼儿、泥鳅和螃蟹的食物。在当代,小龙虾也是稻田里的常客,但那时候还没有——它是近代来到中国的舶来品。

稻谷在灌浆,还不够丰满,但是秋天的丰收已经可以预期。行走在稻田边,手脚可能会被长满毛刺的稻叶勾住、划出白痕乃至血痕。不必矫情、不必大惊小怪——玫瑰花也是带刺的。


稻花香里说丰年

我们再夜观天象。有“明月”,有“七八个星”,这是什么时节?典型的月明星稀、天空澄净,应该就在七月半前后。这正是稻花飘香的季节。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水稻将要成熟,被收割归仓。整整一个月后,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就已经在庆祝丰收了。

“两三点雨山前”,瞬间阴晴转换,这也是夏天的典型景致。特别是农历六七月间,中国的长江流域一面忍受副热带高压的酷热,一面也要不时经历西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和它所带来的降水。台风将至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天上迅速的云卷云舒,还有一场场太阳雨。不要抱怨,高温和降水,都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品。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要是一般人写文章,就是“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但是,辛弃疾不一般,他隐含了很多信息量在里面:“茅店”,我请问你,是用什么材质制作屋顶的?茅草啊。茅草怎么来的,主要是稻草。“溪头”,为什么要有溪头?因为水稻需要用水啊。可以想见,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可以利用水车、水渠等方式,充分地运用自然流淌的河流溪水。

这首《西江月》近乎白描,它以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形式,用诗人的眼睛当做摄像机、耳朵当做录音机,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声画,展现出“一条”最美的“二更”时分景象。这就是“小而美”。

“稻作文明”的故事

稻作文明,是东亚地区农耕社会特有的文明。人类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水稻,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就像我问你:你生下来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感受?你自己并没有印象,只有依赖各种口头证据和固定证据。

近代以来的人类,不断依靠考古、基因等科学,来探究稻作文明的起源。曾有人提出,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和中国的云南地区是最早培育水稻的。

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更加接近答案。在长江流域中游,中国的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已经发现了距今大约一万年的稻粒遗迹。更加著名的考古发现,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的,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七千年,人们在这里发掘出已经炭化的残存稻粒。而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上海郊区青浦的崧泽等地,也有稻作文明的痕迹。


中国长江流域培育的稻子,叫做“粳稻”,后来又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与“粳稻”并驾齐驱的另一种稻子,叫做“籼稻”,它的种植地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以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华南地区的籼稻,应该是从东南亚传过来的。历史课本上也讲过,北宋曾引进过“占城稻”,来自今天越南南方的湄公河下游地区,这就是一种籼稻。

“粳稻”与“籼稻”的区别显而易见:粳稻更加耐寒,主要在长江及以北地区种植,茎叶短粗,稻米也短粗肥大,更有粘性;而籼稻主要在南方和热带地区种植,茎叶细长,稻米也细长,粘性不大。学以致用:日本寿司为什么能捏得起来?因为用粳米做的,有粘性。港式煲仔饭为什么散散硬硬的?因为是用籼米做的。


粳稻


籼稻

肯定还有人问:那么,糯米、糯稻又是怎么回事?让我告诉你:粳稻、籼稻里面,其实都有糯性品种。糯米为什么“糯”?奥秘在于淀粉。稻米中的淀粉有“直链结构”和“枝链结构”两种。糯米中的“枝链结构”成分很高,比例超过90%,这是糯性的源泉。记住,粽子、年糕、元宵,只能用糯米磨粉做。

稻作就是“精细化管理”

稻作文明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精细化管理”文明。跟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相比,水稻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自古以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稻作管理经验,这在北齐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书籍里,都有详细的记载。到了现代,大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稻,亿万人们都要感谢他——他不仅是大科学家,还是大慈善家。

大诗兄小时候在皖东农村生活,对于稻作还有很深刻的记忆。具体说来,要种好一季稻子,无外乎“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么几个环节,我给大家具体描述一下:

——育种和插秧。春天泡稻种,稻种发芽后,长出细细的小芽,就像现在很流行的微型盆栽,把它们撒到水田里。等到小秧苗长得密密匝匝,把它们从水田里挖出来,用稻草扎成一捆一捆。然后,田埂上的人负责把成捆的秧苗抛到水田里,田里的人把秧苗分成一棵一棵,整齐地插在泥中,这就插秧。插秧整日弯腰,把人累得不行;水里有蚂蟥,会叮在人的腿上吸血,拽也拽不掉,只能用火燎。


插秧

——灌溉和除草。插秧之后,就是田间管理。水不能停,要经常引水灌溉。现代人发明了农药化肥,用得也比较猛。稻子抽穗之后,夏天也到了,农人不能闲着,需要除草。稻田里的稗草,其实跟水稻是近亲,但谁让你是“稗类”?连根拔起,扔在田埂上晒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讲的是种麦子、小米的旱地劳作;稻田除草的工作,连锄头都动不得,纯手工,而且得在水田里跋涉,辛苦更上一筹。

——收割与收藏。稻子抽穗了,开花了,结子了,丰收的季节要到了。初秋时节,稻叶由绿转黄,稻穗饱满,用曾经流行的话说,“越充实的人越谦虚,就像充实的稻谷总是低下头”。农人不管你谦虚不谦虚,要乘着好天气抢农时。用镰刀收割,用板车运载到打谷场上,拖拉机拖曳着石磙打转,用铁叉清除稻草,用大木板推拉收集稻粒,用大铁锨扬稻谷,在晒场上晒稻谷,最后用蛇皮袋或者麻袋装好稻谷,入谷仓。

如果要吃米,就把稻谷运到碾场,不是你想象中的石臼舂米。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已经广泛运用电力碾米机。白米是人类的食物,谷糠是鸡豚的食物。

收割后的水稻田,留下整齐的稻茬。人们用耕牛或者拖拉机拖曳犁耙翻田,为来年做准备。

这么一整套流程,够辛苦吧?够复杂吧?套用一句流行语:哪里有什么田园牧歌,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坚持。当然,随着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农作的辛苦程度已经有所降低。

“五谷”的秘密

最后,想跟大家谈谈所谓“五谷”。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第一章就是“乃粒”,就是“关于谷物”的意思,讲的第一种作物就是讲稻,可见稻作的重要性。可是,他还有这么一句话:“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古时代的“五谷”并不包括稻子,因为有史可载的中华文明起源于西北黄河流域,那里不种稻子。而到了明朝那个年代,稻米已经占到“天下粮仓”的十分之七。

确实,从先秦直到唐朝,黄河流域的人类并不以稻米为主食,长期以来,他们的主食是麦面、粟米。小麦起源于西亚,俗称小米的粟米则是中国人培育的。科学研究表明,它是由狗尾巴草培育而来的,呵呵。听说过“良莠不齐”这个词吗?“良”就是粟米,“莠”就是狗尾巴草!《悯农》诗二首中有一首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见,当时的北方人,还是习惯把粟米作为谷物的代称。


粟米


狗尾巴草

但是,一切都在缓慢变化之中。杜甫在《忆昔》诗中回忆开元盛世,是这么描述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稻米流脂粟米白”,这说明,到了唐朝那个年代,稻米即使没有在北方大面积种植,但是因为长江流域的大发展,稻米已经在国计民生中占据了和北方粟米同等重要的地位。

再后来,宋元明清,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运河漕运的发达,稻米终于成了中国的“第一主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19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0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567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5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19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0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66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8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2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2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8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6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时候,如今所有的农田当时都种满水稻。 那时的乡民,没有买米的习惯。村里面有一台公用的稻谷脱壳机,自家种植收成的的...
    如此且行阅读 387评论 0 8
  • 《听蒋勋讲--池上稻田有感》 第一次接触蒋勋的声音,是在两年前的喜马拉雅电台,免费听他并不磁性的声音讲解解名著《红...
    尤承琪阅读 1,019评论 4 7
  • 稻花香里说丰年,露珠点点连一片。如果你不曾早起,沉浸在大自然,那么你永远无法领略大自然早晨的奇妙和美好。早晨,一切...
    花缘过客阅读 426评论 2 1
  • 因为大人们的训教,从幼时起,便深深地相信着,农民是一个无聊乏味而又较为低下的职业,也一直理解不了一句“稻花香里...
    月明沙阅读 314评论 0 1
  • 转自:http://lihaoquan.me/2017/1/1/Profiling-and-Optimizing-...
    鲸息_Leon阅读 7,669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