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从南边走过来,看到大厦一楼这一排商店,我就想起了一位患有“三高”的男性长辈说过的一句话:“不抽烟不喝酒了,还不让吃点肉,那活着还有什么劲!”。
我看着这一排店铺从左往右数,我不撸串、不换手机卡、不吃零食、不喝奶茶,就只在多客购物消费过,那几家店从没进去过,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这个“劲”应该就是活着的“追求”、人生的“意义”的同义词吧!
已至“耳顺之年”,还停留在“抽烟喝酒吃东西”这样的追求上,用弗洛伊德的话就是口欲期未得到满足,那活着的“劲”只有在吃喝时才能感受到;用马斯洛的话,就是生存需要有缺失,那后天就得补偿嘛;用海灵格的话就问你“为谁而吃?”了…
很显然,我活着的“劲”不在吃上,也不在穿戴上,三十岁左右有几年是在意穿戴的,这几年就不爱逛街了,穿过几千元一件的衣服后就觉得“不过如此”,而后就不在意价位和品牌了,得体舒适就行。周五讲课穿了件浅色的新中式连衣裙,课后文芳发信息说我穿的连衣裙挺好看,问我从哪买的?我就把一中附近一家叫“YUYAN”的女装店主微信推给了她,周六讲课穿了件水墨绿连衣裙,课后守香又问我从哪买的?我又把淘宝店链接发给了她。衣服都是平民消费。
总之,不想被吃穿累了心。
活着的“劲”也不在社交上,我的朋友很少,基本上,我跟朋友和跟父母兄弟及孩子相处模式是一样的,就是没事儿不联系。跟朋友没事情况下一年约饭也就1—3次,回娘家一月一次,女儿不论是之前在杭州学画画,还是现在在北京上暑假班,也是没事不联系。
亲友有难,求助我时能帮就帮,帮不了我也不勉强自己;同时如果自己有难,亲友无力帮助时,我也理解她们的难处,不会想太多。
从这个层面上看,套用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那我活着的“劲”也不在“爱和归属感”这个追求上。
保留到现在的最大爱好仍然是读书,读书时内心很满足、很平静,这可能是活着的其中一个“劲”吧!也就是精神上追求。
其次,现在做咨询师这个职业,不管是一对一咨询,还是带领团体课,以及生活中随缘的非正式咨询面谈,我都从中感受到了“个人价值感”、“生命天赋”和“热忱”,这样一看,我活着的“劲”就在“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灵性的成长”这些部分了。
像养儿育女,这不属于个人追求,而是生命传承的责任或自然规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