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上下班的路上在听书,陶继新老师的新著作《做幸福的教师》,如果不是朱老师在喜马拉雅上的录音,以及强烈的推荐,我可能一辈子都读不了这本书,且有听完还想亲眼看看的冲动。 这书里,最打动我的是读书,做为老师要读书,开篇就讲要读经典,要读《论语》,且要反复诵读经典。陶老师70岁了还在背诵经典研读经典,所以活成了一部“经典” 。听着朱老师的声音像淙淙溪水流淌,觉得心里好温暖,好踏实。在我眼里,朱老师就是一本“大书” ,让我看到了读书的必须,经典的力量,还有书籍带来的精神内涵与美好气质。不止一次地,和家人学生聊着聊着就提到了朱老师。听过《与癌相伴,我心安然》后,给目不识丁的妈妈讲起了朱老师的经历。在那样大的疾病面前,朱老师的乐观与坚强值得每个人敬佩。相比较,妈妈真的是缺少了,看我摘一把野花放到花瓶里竟然嫌弃到想要扔掉,看爸爸上山种菜,竟然使出各种方法阻止。没有目标和信仰的人生真的是可怕。 不光要读书,还要读得范围广、种类多。四书五经、教育名著、经典小说散文、诗词歌赋、文史哲学、心理学等。对照一下我的书单,读的最快,我最爱的就是经典小说,现在增加了一些诗词四书五经,有了孩子后,尤其是在越来越跟不上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后,才开始狂补育子的书籍。我这读书面如此狭窄的人,竟然是周围爱读书的人,想想真是唏嘘啊!
重要文章至少读三遍,经典的书反复读。这是在朱老师推荐的《你所谓的阅读,不过是在消磨时间》一文中提到的重要观点,对我来说更是关键点。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对于更多的新的信息和知识有再多渴望,如果你想真正有收获,真正有进步,就必须做到,重要文章至少读三遍。 重要文章不用多,一天,甚至几天时间,只要有一篇就可以了。
那么,什么是重要文章呢?一般来说,就是对自己触动特别大、感触点特别多、激发特别深或者冲击特别强烈,自己非常喜欢有很多共鸣,或者自己感觉特别难以接受、却又觉得实际有道理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必须拿出时间,慢下来,认真读至少三遍。如果你一直没有这么做的话,我可以说,你的大部分所谓阅读不过是消磨时间而已。
如果你做过,你就知道这个方法有多么重要。好的文章,必须要读三遍,才能真正读出味道。写法,内容,观点的推进逻辑,修辞,论证的方法,出人意料效果是如何产生的等等,是必须要静下来慢慢看才能体味出来,理解到位的。
精读一篇胜过泛读百篇。
如果你到现在为止基本没有这样的习惯,那么,就从这一刻起,养成这个习惯,每天或者隔几天就确定一篇文章反复阅读,你才会真正品味阅读的味道。 对比我的读书,不过是在消磨时间式的读。拿到小说,依着靠着躺着卧着地读,如果是学术性的,则慢了又慢,觉得好,总想要抄下来记下来,于是也就搁置了下来。我想,从现在起,我要制订一个读书计划了,学术类的书先集中时间快步读起来,教育杂志类的文章几天内反复读一篇,吸收内化了。尽量不在一段时间内开启太多书的阅读。 读起来,有计划有重点地读,真正成为一个幸福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