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打脸了,问题并没有想清楚。完全无,选择性无;用户初始期望,操作引导等等都没理清,也发现这是电商的普遍性问题。后续内容作废,待想清楚后更新]
使用场景
(京东重度用户,几乎很少用一号店)看到一号店在做iPhone 6 手机的促销,号称比京东便宜400,因此跑过看情况。 win7 宽屏,Web端 Firefox 浏览器( v36)访问
页面进入路径
一号店首页 -> 点击焦点推广图(底价真相节) ->底价真相节专题页 -> 点击手机通讯专场(扫描 iPhone 6 活动) -> 点击 iPhone 6 ( 扫描iPhone 6)-> iPhone 6 商品详情页
产品糟点
颜色、版本、内存ROM、购买方式、售后、地区、数量选择、购物车按钮、立即购买按钮等共计9个筛选项,频次出现较高的“灰色按钮”在表达“可选”,“不可选”时为实现模型,而非心智模型。
- 如图1所示, 预期此款iPhone 6 :
- 可选“金 银 深空灰”三色;
- 可选“公开版”,不可选“移动版”;
- 可选“16G 64G 128G”;当前为16G
- 可选“非合约机”,不可选“0元购机”,“购机赠费”;好像不可选“新选号送话费”
- 可选“售后服务1~3”
但一号店传达的却是当前条件下(深空灰 、16G、非合约机)不可选“移动版”、“0元购机”,“购机赠费”。
得有多少用户因此流失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如图1所示,条件都可选,结果却是“无货”
通常心理预期是,“有货”的商品的筛选项才可选;“无货”的商品的筛选项不可选;但一号店的处理逻辑却为典型的实现模型,以“筛选项”作为此商品有无的判断依据,最终结果是所有的筛选项可用,筛出来的结果却与用户预期不相符。
猜测背后原因
- 希望通过智能判断帮助用户减少多条件筛选下的决策成本
总结
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