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有时候,父母刚把话说出来,孩子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
有时候,父母还没说上几句话,就会和孩子大吵起来……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家长朋友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孩子是真的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吗?
其实,孩子认为:父母只要一开口,不是命令就是唠叨,自己说什么,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否定就是嘲笑,所以即便是以好的话题开头,最终也只会演变成争吵。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父母也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听话。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提建议时,大多采用一种指令性的口吻命令孩子,或是用否定性的语气来怀疑、贬低孩子。但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这样的建议方式显然不利于亲子沟通的有效进行,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就算为了孩子好,也要讲究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用温和的建议取代贬低,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肯听、乐意听并听到心里去。
8岁的子墨在房间里做作业,妈妈端菜到客厅,从子墨的房间路过时,正好看到子墨趴在书桌上写作业。
“子墨,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趴着写作业,你怎么又趴下去了?快把腰板挺直了!”妈妈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冲进子墨的耳朵里,子墨下意识地挺直腰板。
但是,坚持了没多久,他又不自觉地趴下去了。这时,妈妈正好去叫他吃饭。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呀?让你不要趴着,怎么总是不听?这样还不成驼背了?”妈妈有些生气了。
“我知道了,你烦不烦呀?”
“呵!还嫌我烦了是嘛?我这是为谁好呀?以后变成近视眼,我看你怎么办?”妈妈有点生气地吼道。
“变成近视眼就变成近视眼呗!”子墨小声地说。
“什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真是没出息!”
“要出息干吗呀?出息能当饭吃吗?”子墨漫不经心地反驳着。
妈妈越说越生气:“真是白养你了,早知道你这样,我当初就不该生你!”
子墨的火气也上来了,冲着妈妈喊:“谁让你生我的?我又没让你生我!”
“你……”妈妈一怒之下打了子墨一个耳光。于是,一场亲子间的“战争”爆发了。
妈妈想通过告诫的方式来帮助子墨改正趴着做作业的不良习惯,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过程中,彼此言语中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最终爆发了一场亲子间的“战争”。
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在家庭中上演。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都希望孩子改变不良做法,并给孩子指出正确做法,让孩子加以改正。
但父母说话的方式往往带有命令和否定的性质,这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结果便是小事变大事,小吵变大吵,双方不欢而散。
实际上,父母只要转变一下表述方式,尝试用温和的建议取代贬低,孩子就能欣然接受了。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建议,是因为父母说话的语气让人反感,“别这样做,以后会成……(负面信息)的”“不是跟你说过要……的吗?怎么总是记不住呢”“我要是你,我就会……做”……父母往往带着成人的经验,用一种指责与嘲讽的语气来给孩子提建议,并希望以此让孩子做出改变。
事实上,孩子正是因为父母的这些建议而伤心难过的,又怎么可能接受这些建议呢?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温和地给孩子提建议呢?
1.变命令的口吻为温和的语气
在给孩子提建议时,父母要变命令的口吻为温和的语气,因为只有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沟通,不仅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而且还可以缩短亲子之间的心灵距离,促进亲子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交流。
2.避免情绪化
当孩子犯了错,或是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很无奈、很生气,这是正常的情绪,所以父母没有必要自责。但是父母如果在给孩子提建议时用指责、怀疑、挖苦、贬低等不良语气,那这个建议就变成了父母情绪的载体,如此一来,孩子自然而然不乐意遵从。
因此,在给孩子提建议时,父母一定要避免情绪化,采用温和的语气把建议说给孩子听,这样才有助于孩子从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摘要《儿童心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