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蓝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心软的人,很少对人严厉呵斥,工作上出现问题也鲜少批评责难他人,也许作为女性管理者,多多少少有些妇人之仁吧!
一直在思考需不需要改掉过于仁慈这个毛病,如何做到严厉与宽厚并重,信任与提防并存?
这应该是每一位领导者,尤其是作为一把手的必修课。
所以,基于性格的原因,一直认为自己不太适合当一把手,做副职反而更能发挥所长。
但人总是需要成长,不要给自己设限,是一生都应该秉持的原则。
恰当的领导方法,高超的领导艺术,是可以学习,也是可以掌握的。
关键看自己悟不悟,学不学。
从历史中学习,从身边的人学习,从小事做起。
我们都喜欢领导宽厚,因为赞许比批评更具力量。
我们也都希望领导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毫无顾忌干事而不担心其他。
战国时期,燕国将领乐毅伐齐,久攻不下,有人在燕国国王面前进谗言,说乐毅不是功不下,而是不愿功,他是想与燕王平起平坐,自立为王也。
结果齐王怎么做的?
他非但没有猜疑乐毅,而是杀掉了进馋之人,并尊乐毅为齐王,赏赐其妇其子。
这一做法让乐毅肝脑涂地,死心塌地为之效劳,并只是一再称臣。
燕王的信任,让乐毅放心做事,所以在齐国所向披靡。
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在袁绍军营看到很多部下和袁绍私底下的通信。
曹操如何说的?
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人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非但没有追究,反而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信件,表示既往不咎,让那些写信之人不再担心受怕,而是一心辅佐,最终成就大业。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想要有才能的人在你麾下做事,没有一定的胸襟和气量是行不通的。
宽厚显然更得人心,让属下死心塌地,让大家心悦诚服,但只宽厚就够了吗?
当下属失职渎职造成严重损失的时候
当下属勾结搞小集体利益威胁公司集体利益的时候
...
作为一把手又该如何做呢?
“依法依规”确实是一个特别正确的答案,但如何操作?处罚到什么程度?波及多大范围?
从来都是一个看领导心情,看领导风格,看领导定夺的开放式问题。
是一巴掌拍到底,让人没有东山再起来的可能性?
是殃及池鱼,将所有参与者全部严惩法办?
是改过自新,给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是装糊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可以从历史中找出优秀的范例。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内高级领导高岗和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政权,事情落败后,对高饶二人以及参与人员如何处置确实是个难题。
一者高饶二人是党内高级领导干部,在革命时期对党做出过突出贡献,又是老同志,在党内有一定的威望;
二来参与者众多,牵涉较广,还有一些是不明就里参与进来的,事情败露后人人自危;
三者新中国成立不久,人心初定,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才刚刚起步,急需人才;
四是国外大部分是敌视新中国的反对势力,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落人话柄,造成混乱局面。
内外交困,人心浮动。
此时,处理过严怕造成局势不稳定,处理过宽又不能显示权威和决心,以绝后患。
这个度的拿捏就很关键。
毛主席是如何做的呢?
一方面严厉惩处高饶,决定开除党籍,撤销他们在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但对于其他受影响的同志本着“治病救人”方针,对少数跟高岗、饶漱石犯错误的人只进行了批评、教育,不让矛盾扩大化。
另一方面成立监察委员会,重点监督高级干部,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这样的处理后来被证明是恰当的,一者控制了范围,没有波及无辜的人,造成大面积不稳定情绪蔓延;二者树立了鲜明的导向,后来高自杀身亡,饶也被判刑,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树立了党的权威。
所以,该严惩的时候绝不能心慈手软,该宽厚时也不能殃及池鱼。
一看事件的定性,是什么样的事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二看事情的定量,处罚到什么范围,处罚到什么程度
三看事后的补救,处罚以后如何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避免
相信每一个单位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失职的员工,都发生过一些损害单位集体利益的事情,所以,如何决策是每一个领导的必修课。
有一回,因单位员工工作失职,在上级检查时出现了重大纰漏。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要轻罚,因为造成的影响不是特别大,都想当老好人,敲打敲打就算了。
但当时一把手坚持要从严处理,他看的不只是这一次的表现,而是把既往不好的表现累加起来,利用这次契机秋后算总账;他看中的不是一个人受罚,而是当时的氛围不利于工作开展,必须杀鸡儆猴,扭转不负责任的风气。
事后证明,这一举措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不是领导应该是哪种风格,而是当我们面临问题和危机时,需要用什么样的风格去应对。
对敌人,就应该严惩到底,以绝后患;
对同志,尽可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对原则性问题,寸步不让,坚持到底;
对一般性问题,敲敲打打,鞭策进步;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