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court是新加坡的特色之一。所有来新居住的外国人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Food court,而让人爱上新加坡的理由里Food court也功不可没。
Food court就是各种美食摊开在一起,食客可以自己选择爱吃的东西,再坐在公共的桌椅那里吃。Food Court有大有小,有讲究一点的也有特别随便的。Food court几乎遍布新加坡各处,所以在新加坡,最不愁的是吃饭。
新加坡的食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连锁集团开的,一种是零散经营的。
第一种一般在各大商场和写字楼,都有一个层面是Food Court。这种食坊比较标准化,里面招的食摊一般在各个分部是一样的。食坊的布置会讲究一些,从布局到灯光到音乐都越来越高大上。当然,这类食坊的价格会略高一些,食品缺乏特色。我觉得味道还可以,而新加坡当地人认为简直是不能入口。
第二种则是在任何一个社区某个组屋群的中心都可能存在。取决于组屋群的大小,食坊大小差别较大。这类食坊一般是半露天的,有屋顶,但没有墙。屋顶装了大大的吊扇,食坊有洗手池,也有简单但算干净的洗手间。四面敞开的布局比较适合热带的天气,凉快开阔。这类食坊里的美食摊就五花八门了,各个地方不一样。那些好吃的特色食物通常在这种地方才能找到。
食坊里的美食摊种类很多,食客选择性很大。但一般一种食物只有一家供应以避免同一化的竞争。所有食坊里必定会有的美食摊包括酿豆腐,鱼丸肉丸粉面,鱼肉粉面,鸡饭,当地特色档如萝卜糕,牡蛎炒蛋,咖啡饮料档卖本地咖啡、奶茶;还有比较常见的有烧烤档供应Satay(肉串),烤翅,汤档,中国面,印尼饭,印度饼,较有名的食坊还会有海鲜档,个别市中心游客较多的食坊有螃蟹。
说说我爱吃的几种。
酿豆腐(Yong Tau Foo)是客家美食。在中国客家餐厅里曾吃过的酿豆腐是将肉塞进豆腐里,蒸一蒸稍加点汤汁。这里叫酿豆腐的食摊是类似杂烩的做法,有大概二十种蔬菜,豆腐,丸子摆在那里,自己拿一个大碗选了用夹子夹在碗里,然后选要哪种粉或哪种面,要汤的还是干的,当场煮几分钟就可以吃。
二十种蔬菜符合酿豆腐这个特色名字的就是很多东西是酿菜,有酿的普通豆腐,酿的油豆腐,酿的青椒,炸的豆腐皮等等。我很喜欢这个食摊,东西新鲜清淡。我曾经每天中午吃,连吃两个月。
鱼片汤 (Fish Soup)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摊档,往往排着长队。它只卖鲜鱼片或炸鱼片的汤面或者汤粉,可以选择加苦瓜,或者选择鲜鱼片和炸鱼片混合叫“双鱼”,然后选择要不要加牛奶。
经营鱼片汤的有几个大的连锁,有一个品牌挂了很多成龙的照片,号称是成龙开的。我最爱的是苦瓜双鱼汤米粉加牛奶,汤白白的,鲜鱼和炸鱼片入口都很好,很鲜,久吃不厌。
新加坡当地特色档(Local Delight) 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经常光顾。比较受欢迎的是炒萝卜糕,牡蛎煎蛋,福建炒面,炒圭刁。还有薄片(Po Piah)。
炒萝卜糕也叫炒菜头稞,是白萝卜和粘米粉在一起做出来的糕状食品,再切成一块块,和鸡蛋黄豆芽菜末一起炒。炒萝卜糕有白的有黑的,黑的就是加酱油,白的不加。
牡蛎煎蛋是我的大爱。每次看师傅炒牡蛎煎蛋简直是一种享受。牡蛎煎蛋在一个大的平的煎锅上做,先炒鸡蛋,鸡蛋炒得7分熟后把牡蛎放进煎锅,混在一起炒,炒到牡蛎熟了但还很嫩的时候加盐加葱起锅。牡蛎外壳煎的香脆,咬一口里面却滑嫩多汁。
薄片是马来西亚春卷。用各种菜拌了色拉,用类似春卷皮的东西包成长条的卷,再切成小段。和越南春卷不同的是里面包的菜味道不同,薄片有点点甜味。这道菜是我儿子的大爱。
我经常吃的还有一个中国汤档,叫Bugis Soup。经营大概5-6种汤品,如西洋菜排骨汤,胡椒猪肚汤,莲藕排骨汤等等,有三种米饭可供选择,白米饭,金瓜饭或芋头饭。几个大汤罐子放在那里,点了盛汤盛饭一分钟就好。
最后说一下烧烤档。最常见的是烤鸡,烤翅和沙爹串 (Satay)。很多人来新加坡都爱吃沙爹串,一般有鸡肉串和牛肉串两种,略带甜味。
在几个市中心比较有名气的食坊有很大的烧烤档,很多烧烤摊,烧烤的选择也多了很多。象市中心的老巴萨(Lau Pa Sat), 还有Garden by the Bay(滨海湾花园)里面的滨海沙爹 (Satay by the Bay) 一大片沙爹档,吸引了很多人前往。
特想说说新加坡的咖啡。新加坡当地人爱喝咖啡,但只爱喝本地的南洋咖啡。刚来的时候,我可被咖啡档的名字搞得晕头转向,有Kopi, Kopi O, Kopi C, 还有Teh, Teh O, Teh C。按照西式咖啡的逻辑,我猜Kopi就是咖啡,不加任何东西,Kopi O或Kopi C应该就是加奶加糖,于是每次都按照此逻辑点,发现每次给的都是黑咖啡,我还很愤愤他们怎么每次都给错。
后来一新加坡朋友给我解释了一通我才明白了。原来这些英文字都是闽南话,O是闽南话里的黑,所以每次我点的都是黑咖啡!而新加坡当地人其实喜欢喝甜甜的咖啡,所以说咖啡时指加糖加奶的咖啡,如果要黑咖啡才要注明一个O。茶也是一个逻辑,Teh 是加奶的,Teh O才是什么都不加的茶。我闹了那么多次笑话还怨别人,真是羞死了。
食摊一般都配有辣椒酱油和辣椒酱由食客自取。辣椒酱油是新鲜朝天椒切得小小的浸在酱油里,辣椒酱是剁椒的。食客用小碟子自己取了当配料。
这些食坊的卫生受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的严格监管。食坊定期接受检查,按检查的情况评为A,B,C,D四个等级。此外,还有严格的扣分制度监管具体的食摊,每违反一次食品卫生扣分一次,一年内扣完12分就停止营业2-4周进行整顿,视整顿结果决定是否可以再开业。
我看了一下扣分标准,中度违反扣4分,严重违反扣6分。严重违反里包括如使用从未被批准的水源获取的水,生食和熟食的准备工具混用,用没带手套的手触摸熟食。真是相当的严格。
食坊的价格是新加坡生活的一大亮点。如果问新加坡的生活成本中吃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哪里吃。如果去餐厅,那是贵得乍舌,随便一吃一百新加坡大洋就没了。如果天天在Food Court里吃,成本真比中国一线城市还要低。食坊里的食品价格大概在4-7新币一份,一份鸡饭大概4新币,鱼片汤大概5新币。在上海北京的中心商务区一顿午饭远远超过了这个价钱。当地咖啡1.7新币一杯,相当于8元人民币。绝对的价廉物美。
说食坊必须得说说有趣的新加坡人的占座。到了中午高峰时段,找位子时要注意了,桌上任何小物什都是新加坡人占座的物品,最常见是放包餐巾纸。刚到时看了真是忍俊不已。看来过了这么几代,新加坡人骨子里还是很中国啊。
食坊吃饭看到收拾碗筷的都是年纪很大的老人,最初很疑惑为什么这么多老人干着洗盘子的工作?后来学习了一下新加坡的养老制度,明白了此中的逻辑。
新加坡政府不是高福利国家。民众的养老主要依靠工作期间累积的养老金。但如果有人一辈子没有工作,或者账户中的养老金不够用了,那么这些老人就需要通过工作来养老。新加坡政府将某些职位留给了这样的老人以使他们能够养老。
尽管新加坡政府号称这样的做法是鼓励民众自食其力,靠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挣钱。但毋庸置疑,这些老人一定都是生活中不幸的人,做着社会中最低下的工作为了最微薄的薪水。我看到过不止一次这些老人收拾碗筷时拿起食客盘中剩下的还比较干净的食物放进自己的嘴巴。
所以,所有的社会里都有一些弱者是不被阳光照耀的。在新加坡这样号称一个“人人有屋住,人人有工作”的社会,也仍然有这样的可怜人卑微地存在。
这些食坊的存在让穷人也能三五成群吃得很好,又美味又卫生又方便。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解决了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衣食住行四个基本的民生问题,热带的新加坡不会有“衣”的问题,剩下的三个问题里新加坡政府都很聪明地解决了,这无疑保证了生活的基本舒适度,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食坊从最初的无序到现在的整洁干净又能保持低价充分体现了新加坡政府治理民生问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