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PS量表增加颜色后对结果有多大影响(影响程度:小,约2%)
研究者针对413个样本量开展了对比研究后发现,有颜色的量表和无颜色量表回收的数据差在1%-2%之间,而最大的差距发生在针对人群和品牌聚类后的结果中,差异约为3%。
2. NPS量表增加“中立”标签后对结果有多大影响(影响程度:小,约2%)
一组针对消费者和非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增加“中立”标签仅有一点点影响(平均值约有4%的提高)。若仅仅对比消费者的数据,“中立”标签的增加对数据的影响并无统计显著性。而实际有影响的情况,仅出现在“非消费者”用户中打0-4分的贬损者中。而这部分贬损者的数据差异并不会对整体NPS的数据产生影响。
3. 为何不直接使用3点量表(影响程度:大,约16%)
既然NPS分数最终会转化为贬损、中立、推荐,那为何不直接将量表设置为“贬损、中立、推荐”个选项?
研究表明,首先,采用3点量表和11点量表,回收到的结果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最终合计的统计结果比11点量表要高出很多。在第1个研究中有17个点的差异,第2个研究中有26个点的差异,第3个研究中有54个点的差异。受访者表示,3点量表可以更快速作答,而11点量表可以更好的表达他们的感受。而实际上两种量表的答题时间,并未发现显著差异。
因此,当我们希望更好的研究用户的行为意图时,不建议将11点量表改为3点量表,因为你会丢失大量信息。
4. NPS题在问卷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结果的影响(影响程度:无,0%)
有研究表明,当NPS题出现在问卷其他问题前面时,整体分数会比出现在问卷最后要略微偏高。但具体偏高多少暂无明确数据。
针对提问顺序,我们开展了两个研究(样本量3175)。结果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虽然当推荐意愿题出现在问卷前面时,其对于SUPR-Q(网站可用性量表)各项目的解释力度略高一点,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做为验证。
5. 问用户“是否推荐过” VS 问用户“是否会推荐”对结果的影响(影响程度:小,约8%)
我们知道,比起让用户预测将来的行为,回忆实际做过的行为会更准确。因此,是否有必要将提问形式改为“是否推荐过”?
过去的多个研究表明,用户过去的行为与未来的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r=.39)。而有趣的是,他们发现用户的行为意图(有多大可能做某事)可以更好的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r=.54)。
笔者也针对该问题开展了2项研究,结果显示,有过实际推荐行为的用户中约92%的用户表示将来也有可能推荐该产品(包含推荐者和中立者)。而其中,不愿继续推荐的用户,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产生推荐行为后遇到了不好的体验(或被推荐者遇到了不好的体验),或是产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若条件允许,建议可以同时了解用户“过去的推荐行为”和“将来的推荐意愿”,此时,既有过推荐行为,又愿意在将来继续推荐的用户则可被视作真正的推荐者。
数据来源:https://measuringu.com/8-manipulations/ (8 Manipulations of the Net Promoter Score:Whitch one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