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卷?无处不在的无奈
内卷通俗的说就是内部竞争。内卷是从内卷化而来,内卷化最早是描述农业问题的,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
例如: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竞争更加激烈,就是一种内卷;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具有负面意义,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
内卷的主要原因包括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资源有限等等。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小舍得》里就有一段经典的例子,一个剧场,大家一起都在看演出,本来大家都坐着,结果突然有一排人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到也不得不站起来,导致最后所有人都被迫站着看电影,座位票都白买了。
付出这么高的成本,就只能得到跟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体验,最关键的是,没人敢坐下来。
这种竞争压力贼大又停滞不前无法升级到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状态,就叫做“内卷”。
900万高校毕业生,内卷或将日益严重。
5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1年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展和就业促进周活动。
“2021年全国普通大学毕业生总数为909万,同比增加35万。”
毕业生增至909万,比去年增加35万多,同时带来的考研难、就业难,国家也是出台了很多政策来解决。
但这些政策未必可以“反卷”。
进入大学后,大家对于“优秀”的定义变得多样化,大学生们自身学业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的选择也比中学时期丰富得多。然而,每一条道路总会有更“厉害”的人存在:想做科研,有人发的论文更多更重要;想玩社团,有人的兴趣和专业水平更高;想找工作,有人简历上积累的证书和经历更多……
“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争取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也就被‘内卷’驱使着前进,并不断克服困难。”陈佳颖说,“即便这种前行是被动的,但当我们做到之后,再回头看,就会发现:那些自己曾经认为的困难,其实也不过如此吧”。
人数越多,自然竞争愈发剧烈。
不做“内卷”的奴隶
薛兆丰说过:“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同事。”这就是典型的一种内卷。你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就被同事所淘汰,于是只能不断学习,提升,竞争。
无论是校园还是社会,竞争始终存在,我们要避免陷入内卷的怪圈,要设法摆脱,怎么做?
“以平常心做非常事”。
这是张一鸣在字节跳动9周年演讲中的一句话。当外部竞争波澜起伏,我们内心要保持平静如常,以此来应对自身、竞争、成功与失败。这也给予了我们应对内卷的一些启发。
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
如果你打算和所有人比,那么你注定焦虑。学历、财富、身材、相貌、家庭、爱情,你总有一样是不如意的。
有时候,承认自己不够优秀,也挺难的。“承认”二字,既是一种人间清醒,也可以是一种不竭动力。你可以有改变世界的野心,但首先要有改变自己的决心。
以学历内卷为例:本科快毕业了,怕找不到工作想考研;考研后又怕竞争力不够去读博;读完博发现有些曾经的同学已经在企业做到了中层,拥有体面的职场地位和收入,然后又开始焦虑自己当初是不是选错了努力方向……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有9.4亿网民,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比8.8%,不足一成。
每个人处于哪个阶段,一目了然。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你的“月入过万”,已经超越了太多人。
其实,竞争一直存在,压力也一直存在,内卷只不过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概括。
当人们在讨论内卷时,总喜欢将导致内卷的因素归于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却忘了最终解决问题的钥匙,还是人。再说直白点,钥匙就是我们自己。
既然“内卷”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一个词、一种解释工具,那我们又何必被工具反缚呢?
最近看到一句不错的话:“悲观是一种情绪,乐观却是一种思路。”同样的,焦虑也只是一种情绪,放松后才能轻松上阵
努力过好每一天,努力享受每一天,便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最后
面对全社会“内卷化”的大潮,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将会是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内卷的束缚,打破迷茫和焦虑,我们要像乔布斯说的那样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需要不断尝试和自我迭代,才能实现长足进步,开创新局面。
“内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知而不做出改变,深陷在内卷化的焦虑之中,虚度了光阴。正如张一鸣所说:“只有心态越平稳,才能扎根越牢,才能够有魄力有想象力去做更难企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