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起是不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
文/瓶子
高中时候很喜欢我的英语老师,年轻,活泼,有趣,把学生当朋友。那时候她刚结婚,每天换一套不同的新衣服,娇俏又时髦。听语文老师说她业余生活非常丰富,定期旅行,享受每个假期,而不会在暑假的时候费尽心思办培训班想着赚学生口袋里的钱,但同时工作时间她又非常拼,在我们学校之外还另外在好几个学校做兼职。
学期结束的时候她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跟我们交流,记得当时她谈了很多关于以后要如何如何赚钱的计划,并且告诉我们一定要读大学,有技术傍身,不然赚不到什么钱。
我问她,你干嘛要让自己那么累呢?要那么多钱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呀。
她认真回答我说,有了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更好的照顾老人,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摇摇头不解。
可能是从小既不缺钱花也没有太多体会到钱的好处,我对钱一直没什么概念。
大一的时候在校外做兼职,冬天,每晚同学们参加社团活动,我要顶着冷风骑半小时自行车去培训部辅导学生,很累,很冷,但心里很高兴。一个月发了400块工资,高高兴兴准备买件羽绒服,但是身体不太舒服,病情无法忍受的时候一个人去了医院。那时候还不懂医生开了处方只能看到代码,交了费拿了药才知道具体医生开的什么,药正好433块钱,我的兼职工资,到手半天没有了。很沮丧。看到医生开出的药更沮丧,那是小时候就一直在吃已经没什么疗效的药。
一路哭着走回学校,可能是心疼钱,可能是感觉自己笨。也就是那时候开始觉得,有钱真是好啊。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包包,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有钱就不会为这几百块有上当的感觉。
可以说这件事是我对钱开始产生概念的分水岭,具体到某年某月某个事件。而这个心疼是一种“舍不得”,并不是“买不起”。以前我以为,舍不得就是买不起,两者没有差别。但现在的理解是,买不起不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是根本不考虑的事,就像北京上海的房子,我很明白这是我根本不可能列入规划之内的事,因为深知遥不可及;但舍不得就不同了,看中了一件羊绒大衣,咬咬牙还是可以买下来的,但刷卡那一刻还是会在心里微微一疼。你知道你负担得起,它也值那个价,但前提是有这个能力,差一点儿没有关系,努努力你还够得上。
所以买不起并不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事。尽管它会刺激你的购物欲,让你在本职工作之外还想开疆拓土开辟另外一种赚钱途径,为了达到“舍不得”的范畴。
可能这种“买不起”或者“舍不得”的心情会在体内持续一两天,但过去就过去了。数字带来的刺激感是赚钱路上的助力燃料。倘若因为这个要死要活,实在是不值得。
如果说非要买到某种物质你才会快乐的话,那你这辈子也不可能真正快乐。因为物质带给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你可能永远不会满足。我可能这辈子也买不起爱马仕,但这不影响我用独立小众设计师品牌的愉悦感;我也可能这辈子都住不起几千万的别墅,但这也不影响我在自己温馨的小公寓里温暖舒适地喝一杯咖啡。影响心情的,从来不是外界物质,而是你那颗膨胀的永远也无法填满的心。
钱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全感,但值得炫耀的是赚钱的过程,通过工作带给你的被压迫过、愉悦过、崩溃过承载着成就感最终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所以赚钱,是我们与时代和社会交流的媒介。
二十多岁的年纪,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大比拼,重要的是投资自己,是自身价值的提升。都说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其实,钱花在哪里也是看得见的。你舍得给自己购买几万的课程,舍得让自己出门看世界,还是舍得在衣服化妆品上包装自己,也是看得见的。
大概是从去年开始,同学群里衡量成功的标准是:结婚生子,有车有房。诚然,毕业之后每个人走到不同的方向追求心中定义的成功,一年鲜少交集,在遇到低谷的时候也不会给遥远的你打个电话来说一说苦闷,大多是在一切归于平复之后说一句,挺好的。同学聚会聊起的都是彼此最牛逼闪闪的时刻,物质成为衡量混的好不好的一个标准。加了滤镜的过往是带着蒙尘的色彩让我们以为自己过的还不错,热闹散场,意兴阑珊。宿醉之后洗把脸,继续投身这纷繁扰乱的世间赚回一点体面。
这种因为面子和虚荣激发起的斗志好还是不好?没什么不好的,所以爱面子和虚荣也不一定是坏事。
所以到最后我们都在追求以物质为标杆来衡量人吗,不不不,这一点底线,相信我们都还存在。但这种买不起带给人的懈怠感和内心郁闷的骚动感可能会扰乱着我们。物质和欲望,无穷无尽,在这个高度总能看见另外一种高度。所以我们心中当有一把尺子,时刻提醒自己达到那个度,便不必过于膨胀。
所以买不起带来的感受只能作为你的奋斗的标杆,努力赚钱的燃料,成功路上的加速器,而不是让你怀疑人生价值。如果在可以拼搏的年纪去奋斗过,追求过,不荒废当下的时光,认真将自己活的丰盛,那买不起的物质带来的刺激感,是否太微不足道了呢?
瓶子乐悠悠原创作品。既然来了,留个红心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