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i妈说,作为群里的学渣,别人是100,她努力跟着,能到60。作为学渣的渣渣,我也努力跟着,但愿能有30。新的一年,感谢圈妈,感谢Yuki妈,让我从浑浑噩噩的生活里苏醒,去寻找那个曾经有目标也有梦想的自己。
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因为觉得水平非常业余,充其量算一个职务。但我喜欢这份工作,喜欢它传递给人的温暖和力量。就像毕淑敏老师在《心理咨询手记》一书中写到“心理师陪伴来访者走过他人生中最艰难、最迷茫的沼泽,使其寻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不但让眼前的问题找到了出口,而且以后即便风浪再大,他都比较有能力自己去迎接。”我想这应该就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最大的意义。每次谈话结束,虽然我已是疲惫不堪,但对方轻轻一句“谢谢你,我心里好受多了”,我的内心立刻澎湃激动,那种幸福和满足是无以言表的,比开了几个电视会议写了几十份汇报材料抄了几百本学习笔记的意义可是大多了(原谅我不恰当的对比,但这些的确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有这样一段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你不能以自己的主动猜测代替事实的真相,你永远不能跑到来访者的前面去,你只能跟随…跟随…还是跟随。”一个智慧的咨询师,哪怕心里多么跌宕起伏,哪怕对一切洞若观火,哪怕答案呼之欲出,也要做到表面不动声色,耐心、等待、倾听、诱导,让咨询者自己走出迷雾,拯救自己。曾经有几次,我在对方或沉默,或迷茫,或思考的间隙,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一种尴尬,一种冷场,一种无力的中断,为缓解气氛也为挽回面子,更是为了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主动挑起新的话题,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可笑与低级的行为,我为这不恰当之举感到深深的懊悔!我的贸然提问说不定打断了咨询者正在探索的脚步抑或是否定了他心中的答案,刚刚拨弄迷雾的双手戛然而止,刚刚伸出外壳的触角陡然收回。思路中断,一切又回到原点。每次谈话下来,我口干舌燥喉咙发痒,难道不是因为说得太多了吗?由于太想快速而准确的帮助咨询者,我往往向他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从而把他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扪心自问,我可以很清楚地讲出倾听技术的原理,可是在实际会谈中做的并不好。我没有全神贯注的倾听,更多的时候是一边听着他的叙述一边脑袋里想着自己呆会要说的话,可想而知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因此,我要牢牢记住这一原则:可问可不问时,不问;可说可不说时,不说!耐心的倾听,全神贯注的倾听,而不仅仅是身体向前倾斜,目光注视对方的“佯听“,绝不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他说的话,不过早的下判断、作解释、提忠告,不发表不恰当的表扬与谴责,心静如水的听,找到他话后的话。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轰毁你心中的魔床》。“人人心中都有一张魔床,他的名字叫做“应该”。有的人心里摆的少,有三五个“应该”,有的人心里摆的多,几十个上百个也说不准。人是追求理由的动物,其实所有的理由都来自我们心底的魔床,那就是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念。它潜移默化地时刻评价着我们的言行和世界万物,相符了,就皆大欢喜,以为正确合理;不相符,就郁郁寡欢,怨天尤人。就好像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障,它让我们每每在那个时刻钻进了牛角尖,内心饱受折磨却又无法自拔。”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执念:老人就应该帮忙照看孩子;老公就应该懂我心知我想,有争执的时候就应该让着我宠着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底了就应该给我评功评奖;在人际交往上,人人都应该肯定我欣赏我,一旦有人批评质疑,我就立刻倍感失落等等…你看,透视我的内心,也许拥挤的像一个卖床垫的家具城,这也许就是我经常感觉不快乐的根源吧。我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用魔床的尺寸丈量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价值观狭隘片面的判断和思考问题。很多时候如果能跳出来看,就会发现当时的自己有多么的愚蠢。我想我应该从容一些,豁达一些,宽容别人,也善待自己。我要搜索自己的内心,看看还藏有多少张这样的魔床,努力将它们摧毁。魔由心生,我们的内心可以储藏勇气和力量、储藏经验和教训,储藏期望和安慰,只是不要储藏“应该”。看看,谁说咨询师就一定是完美无烦恼的呢?七情六欲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每个人都存在,正视自己的弱点,不消极,不纵容,努力克服它们,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悦人先要悦己,很多时候,我在跟咨询者一起成长。
最后说一下对这本书的个人意见,通读之后你会发现,如果是抱着想看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使用的思路步骤方法归纳总结剖析的目的,那可能要让你(我)失望了,因为每个案例都是短小精悍,点到为止,高潮处一笔带过,更多的是文学色彩的渲染,专业技术性稍显不足。可能作者更多的是想表达一种理念,一种友爱和成长的信念。即“如果有人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某句话轻轻地碰撞了一下他的心,引发了一点点思考,就是我莫大的喜悦了”。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