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电影,却直到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后,才略微体会到什么样的电影才能称之为“经典”。
该电影讲述的是以游天鸣与焦三爷为主的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
焦三爷,憨厚淳朴但脾气倔强,黑白马褂手拿唢呐,一袋旱烟冷面朝天,是个视唢呐为生的老艺人,对待徒弟看似严厉却心含暖意。
游天鸣,从小拜师学艺历经磨难,凭借坚定的毅力和刻苦的练习,最终得到了师傅焦三爷的认可,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唢呐艺人。
电影中的唢呐,是以“班”的形式游动着演奏,只要接到红白之事家的邀请,唢呐班子便会到场替他们吹奏一场。红事不多,以白事为主。白事吹奏的阵势以二台、四台和八台渐增,而所谓的“百鸟朝凤”,是位居八台之上,堪称唢呐中的经典。“百鸟朝凤”是为尊贵的死者而准备的曲目,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享有。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表演和戏剧,有的只有陈述和生活。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在四季的轮回和日月天光的变换之下,唢呐的一声鸣响穿破层层叠叠交融着的历史,绕梁三日终究化作浅吟低唱,渐渐没了声息,最终消失在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之中。
电影里有很多让我记忆深刻的画面。
幼年的天鸣很不情愿地被从小梦想学唢呐却不得的父亲强拉硬拽着去焦家,拜技艺精湛的焦三爷师,进门的时候因一时激动摔了个大马趴磕破了额头,对父亲原本心有怨气的天鸣立马心疼起了父亲,流着泪担心地去看他的伤势……后来的后来,师傅告诉他说,当初之所以答应收他为徒弟,正是因为他那时的眼泪。兴许,师傅是看到了天鸣内心深处的淳朴善良。
被迫留在师傅家学艺的天鸣,数月都不得师傅的手把手教导,甚至连唢呐都未曾碰过。在一次因受师傅轻视而负气回家时,偷听到父亲在一村里人面前夸赞自己多么厉害后,顿时铁了心好好学习唢呐。后来,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技艺渐增甚至超过了天资聪颖的师弟,成了唯一一个继承吹奏“百鸟朝凤”的后辈。从此,游天鸣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接过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唢呐班,成立了自己的“游家班”。
坚定的信念不易随着时间改变,但社会的步伐总是飞速向前的。
渐渐地,唢呐这种文化开始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有被西洋乐淹没的趋势。刚开始游天鸣等人还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做着吹唢呐这活儿,但后来,因生活所迫,吹唢呐得来的工费不足以维持生存所需的时候,“游家班”的成员逐一有了退班的打算。直到最后,就只剩下了游天鸣一人在内心的坚守和师傅的恳求下,决心将唢呐这活儿传承下去。
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落幕只剩下一碑、一狗、一人和一唢呐。躺在墓里的是焦三爷,趴在墓旁的是焦三爷养的狗,墓前是正在认真吹着唢呐送别师傅的游天鸣。最后这悲凉的一曲,竟成了游天鸣一个人的独奏,焦三爷亡灵突现,笑着欣赏完天鸣的吹奏后,转身向着遥远的地方走去,渐渐模糊了身影。最初的“焦家班”和之后的“游家班”,最终都只成了过去的故事,唢呐这门技艺也接近失传。
时代翻天覆地着,年月也再寻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匠人们,无力感充盈在每一寸肌肤之中。唢呐一脉从曾经的德高望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到如今的消弭凋零,想想真是令人心伤。没有人知道,哪一天才是唢呐的明天,哪一天才是匠人们的明天。
世易时移,非人力可为。虽然,事实上这种取代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文化的衰落总让人多少觉得不安。有些事物,即便我不钟爱,但也还是希望它们都能够一直存在着。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够让人有所思有所悟。当我在看到唢呐传承的戛然而止的时候,才恍然想起,其实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事发生。小时候,家乡村庄里的白事都会以敲锣打鼓的形式来送走逝者魂灵,而现在,取而代之的却是所谓的“乐队”说唱跳蹦,搞得丧事像喜事一样热热闹闹……有时候想想,觉得既不可思议又无可奈何。
与唢呐匠类似的,还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钟表匠、木匠等。很难说清,这是时代进步的幸,还是不幸。
《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了极致,它也警醒了人们要懂得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不要等着消失后才知道什么是可贵。
很喜欢这部电影,也很喜欢故事里的天鸣。
20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