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之上,荣耀绽放。期中考试成绩揭晓,成绩再次进步,爸爸由衷为你而高兴,也向你表示祝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由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知道成绩的背后是你付出的大量汗水和辛劳,是你独自默默的不弃与坚守。用劳苦换来收获,这是你的荣光,也是你的骄傲。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学习最大的秘诀不是聪明,而是勤奋,勤奋,持之以恒地勤奋。
不怕基础弱,不怕理解慢,不怕他人强。在学习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来自自我的慵懒与懈怠。
能否进步,关键看自己是否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精力与时间;能否持之以恒地管理好时间、精力与情绪。
学习最忌讳两点:
一、小猫钓鱼——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不专注;
二、三天冷,两天热,缺乏长久稳定的状态,无恒心。
比如,快考试感到着急了,连吃饭睡觉都顾及不上,考试过后,又松弛下来,荒废大把大把的宝贵时间。所以,古人说:“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坚持,创造奇迹;行动,就有收获。
一
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和奖赏,我不反对这点,所以,在去年冬天你期末成绩进步后,我兑现了你想乘坐飞机的愿望。但这一次当你向妈妈要作为奖励的钱时,我有隐隐的担忧(虽然是你妈妈曾经答应的)。
为什么,是缺钱吗?不是;是舍不得吗?更不是。
我是这样认识的,你看对不对。
有奖赏,固然好;但没有奖赏,也不必耿耿于怀。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求得知识,开启智慧。能够获得真知就是对付出的最大回报,至于其他(财物的奖励,荣誉的获得,名次的高低,乃至升学的分数),都是额外的奖赏。
有之,更好;无之,淡然。
学习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学习最大的乐趣和魅力就在过程中,而不在之外。
付出汗水、积极努力是生命本应具有的进取姿态。人生在世,有许多事是自己主宰不了的。你无法主宰天气的阴晴冷暖,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地域和时代,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容貌,无法消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公甚至黑暗,等等。而唯一能完全主宰的就是你的积极努力,你的阳光勤勉,你的奋进不息。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有奖赏,要奋进;没有奖赏,也要奋进。要让“奋进不息”成为你一生的精神肤色。
学习,不应该成为满足其他目的的手段;奖赏,不应该成为努力奋进的前提。所以,得到奖赏,应该高兴;得不到,也不去在意。
二
为什么如此?从根源上说,爸爸是想给你生命以自由,而不想控制你。
奖赏还能控制人?
是的。
这种控制不是对身体的拘禁,而是从精神上束缚。从精神上控制人,常见的有两种方法:惩罚与奖励。
前一种是消极控制:做不好,就惩罚你。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你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避免惩罚而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担忧与恐惧。如果习惯了这种控制模式,学习本身的乐趣就失去了,而且一旦有一天惩罚减弱或消除后,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也随之而削弱。
后一种是积极的控制:做好了,就奖励你。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你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得到外在的奖励而学。这样的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其他目的的渴求与期待,淡化了学习本身的快乐和意义。如果习惯了这种控制模式,一旦外在的奖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减弱,并且会愤愤不平,感到委屈:为什么我学习好了,得不到奖赏呢?
想起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家中休养,她需要安静的环境。但附近住着一些喜欢踢足球的孩子最近天天到她家的草坪上踢球,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老人没有去直接禁止,而是用了另一个办法:
一天,她来到草坪上,对孩子们说:“我很喜欢你们踢足球,我决定给你们奖励。”于是给每个孩子一些钱,孩子们有了意外的收获,踢得更卖力气了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得到的钱和第一天一样。
第四天,老人对孩子们说:“对不起,我最近经济有些困难,必须减少给你们的奖励。”钱少了,但总算还有,孩子们没有那么热烈了。
一周后,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不给钱了谁还给你踢”,他们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的草坪上踢足球了。
这个老太太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奖励的方法,从而巧妙地使孩子们的兴趣和动机从踢球转移到外在的奖赏,最终控制了孩子们的踢球行为。
三
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本身就有其内在的乐趣和意义,学习的快乐和意义不需要借助外在奖励或其他因素,甚至不需要借助红红的分数。然而一旦把学习的目的建立在获得其它财物上面,就会遗忘学习本真的意义和快乐,并且学习的动机可能会因奖励的减少而削弱。
其实,我也是在工作后才深刻领悟到这点。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也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跳出“农门”,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学习。甚至很长时间怀疑学习本身有快乐吗?(或许,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学习很多时候是艰苦的,哪有快乐而言。)
今天,你已经不需要有跳出“农门”的压力。那么,学习的动机从何而来?考取高中、大学,乃至进一步深造,当然是现实的选择。但我想,从根源上,既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考学。而是探寻知识的魅力,发现世界的精彩,追求幸福的人生。
凡是不能真正体验到求知内在的乐趣和意义,就不会真正喜欢上并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这也是许多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许多孩子成绩可能还不错,但就是不爱学习。因为学习的意义对她而言,仅仅是考试的手段。一旦考试过关,学习也就停止了。
我想说得是,感觉到学习是苦差事,一方面是你还没有进入到学科内部,二是因为当下的学习方式基本是以记忆、训练为主,而不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两种原因导致你在课堂上很少品尝不到知识的芬芳,很少体验到苦苦探寻后恍然大悟的“高峰体验”。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什么样子?
上周,我在北京中学开会参观,了解那儿的初中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除了课堂学习,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撰写研究报告;到其他地区研究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地理概貌、物种气候;到野外自制纯净水,学习生存技能、野外定向、野外救治;到博物馆、科技馆参观体验;为破解实际问题,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参加各种演出,撰写台词、主持词、朗诵词,等等。
在这样的学习中,知识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焕发了它原初被发现、被发明时的魅力,而不再仅仅是僵死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负担。
当然,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你和全国大多数中学生一样,大部分时间还得呆在教室里,很多时候要忍受知识的无味和学习的枯燥。但起码要懂得:知识是有魅力的,学习是有快乐的。
希望能在你的大学,乃至研究生生涯中能体会到。
四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你的青春你做主,不要被他人的奖励或惩罚控制。
如果做一件事,本身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没有惩罚,没有奖励,也要持之以恒地做。比如健身、钻研学问、整理房间......
如果一件事,本身是错的,那么,即使遭受惩罚的恐惧,面临奖赏的诱惑,也不做。比如撒谎、偷窃、沉湎电子游戏......
婴儿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等逐渐长大,到了六七岁时,就会把行为建立在外在的惩罚或奖励上,所以幼儿园的孩子会为了得到小红花而积极表现。而到了十岁左右,就开始有了“我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她会向身边好孩子(榜样)学习,模仿她们的行为与处事方式。而到了中学,就开始依原则、标准而做事。
帮助他人,不是为表扬,或者躲避惩罚,而仅仅因为:“帮助他人”是对的,有意义的。
勤奋学习,不是为了表扬,或者躲避惩罚,而仅仅因为:“努力学习”是对的,有意义的。
能依照一定的原则做事,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喜好,或者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爸爸希望你能见贤思齐,向周围优秀的同伴学习,能以古今中外一切卓越者为自我镜像,不断汲取他们优秀的习惯和品质。同时,也能坚定自我信念,不轻意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困惑,不失去自我而一味地追求同伴乃至他人的认可,不把自身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中。
是的,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起码要先知道:奖赏,会异化为一种控制。
五
孩子,人生的路还很长。之所以希望你不被外在的奖惩控制,是因为在学习上,只要付出,一定有收获;只要坚持,一定能创造奇迹。
但在实际生活中,付出,不代表立刻就有回报,甚至就没有回报。但不代表付出是没有价值的,是不需要做的。工作努力,不代表必然加薪或提拔;做出成绩,不代表一定能被他人承认或肯定。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消极、倦怠,甚至放弃的理由。
因为,你的青春,你做主。
你的人生,也要你做主。
二〇一七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