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已经看了两遍。做了笔记,但还没写感悟。但我想通过读莎士比亚反思一下读书这件事。
这里面是我摘记的一小部分。但我想着重强调的是两个概念1深入思考和2不同视角。
大家看我的笔记,是不是太单一了。以至于就像看朋友圈里的美言佳句一样。当我在回头去审视我的读书笔记的时候,对我而言,我还能通过笔记获得什么呢?
显然,我在读书的时候是没有带大脑的,在做笔记的时候只是为了做笔记而做写字这个动作。仅此而已。
白岩松一次演讲中说莎士比亚里最精彩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在我不知道他所说的观点时,我以为读书就是看书里的字这么简单。
笑来也说读书要带着深度思考。而我只是一味赞同书里我以为的正确道理。从不验证,也不在脑子里做出反问,这是正确的吗?以及如何正确。
皆大欢喜里,深度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每个人物都是有用的。剔除哪一个,都会让文章显的不那么完整。每一个对话会引起下一个对话。爱情的,亲情的,权利的。以及小丑,随从的俏皮和愚昧,赋予整篇文章不那么枯燥。我通过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语气去思考他们的心里特征,反应的性格。当然,这些对话大部分不能带有现实主义去思考,它的语言太舞台化。拿出任何一句用到生活里都会显的蹩脚。所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随着剧情的发展,地点与地点的转换,它的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而,我深知,我对于以上的思考还是没有在读书里去很好的实践。这还得带着疑问去读第三遍又可能在读第四遍。
再来说不同视角,之前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也是之前单一的读法。通篇看到的都是人,人,人。
我的一位老师给我提了一个醒。萧红写的非常大,从景到房舍再写到人。这是萧红的一条文脉。然而我却没有任何思考过。原来读书得有不同的视角。才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原来读书,不同的人看书后的观感都不一样。但,有深度思考和不同视角的人才会如培根所说的,读书使人完整,完整了才让人有宽度。
读书,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读经典更不容易。要不,有的人读书成了这本书的专家。有的人,读完会在心里说艾玛,这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