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那年,老爸上一个叫大门前的地方拜师学武。
那一年,爷爷过世。主持家里大小事宜的曾祖母也病倒,奶奶天天以泪洗脸。所有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那个十七岁的少年身上。
老爸有个哥哥,四个姐姐两个妹妹。姐姐都已出嫁,大哥在部队当兵。后来听说老爸当年也检上了兵,只是爷爷没同意,按乡下传统,两个儿子必须得有一个在家中顾家。
那些年,正是农村集体合作社时期,家家户户只有家里有劳动力,才可能在集体多干活然后挣工分,以此来换取大米,油等民生用品。
很明显,当时家中劳动力是不够的。直接导致的是家中经常食不裹腹。偶尔凭借种一些红箸来过日子。
那时候乡下尚武,每个村上很多一些琐事派出所是解决不了的,大抵是类似你家的牛吃了他家的菜,你们组的田放了别组的水等等。之后请村长,不行直接就大打出手了。通常是,要么凭借的是家中兄弟多,要么,你会几手。
这个时候,学武就势在必行了。一方面,家中兄弟少,如果想在村里不被欺负的话。另外,跟师学艺的话,可以跟着师父吃百家饭,偶尔还可以往家捎带着一点东西。
老爸顺利地拜在一个当时小有名气的大师父门下。按照后来老爸的描述是,大师父称他根骨奇佳,是百年一遇的练武奇材。
可依据我后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练武奇材可能算不上,但确实家境所迫,加上大师父的特别鼓励,老爸努力吃苦,不久以后,便成功跻身于大师父的得意门生之列。
这以后,老爸便加入了大师父的打转行列。所谓打转:就是各村选出几个比较厉害的练家子,然后互相切蹉进步。在那个尚武的年代,每次在大村打转的时候,大家辛苦劳累一天农活,然后会准时聚在村里的大祠堂里,观看各村前来的大师父带的弟子们切蹉竞技。
这个时候,就是老爸他们露脸的黄金时候。打赢了,不但给大师父挣得面子,也会声名远播,传到本村,别人以后会忌讳之分。
通常在切蹉前,都会得到大师父赠与的几碗米酒壮胆,也就是在那时候,老爸又练就了一身好酒量。
这之后,随着年纪的渐长,老爸的打转之路逐渐顺畅,也认识了许多武林中人。白天在集体努力挣工分,晚上没事便跟着大师父打转。
二十二岁那年,家中给老爸相了个亲,是离家十几里地的王山村。
老妈和老爸只是带着好奇匆匆见过一面,不反感,然后父母做主,就成就了一段姻缘。
外公没事爱和老爸爷俩喝口酒,从我记事起,老爸能认认真真听别人讲人生道理,也就是外公了。
很长一段时间,老爸一直往外公家跑,边帮衬着老妈这另一个大家庭的农忙,边聆听外公的教诲。
九几年的时候,伯父退伍回家转业。分配到县里的税务局,同年地税实行承包,当时老爸已经在各村小有名气,兄弟俩决定把老爸拉进地税,承包集市部分地税的收取。
那时候我们举家迁往集圩上,最小的妹妹刚出生不久,全家住在分局单位宿舍里。
这时期家中突然搬到圩上,每逢圩家中客人便多了起来,基本家中天天都有饭局。加上老爸大大咧咧的性格,又撺掇着几个以前的打转的兄弟也来地税帮忙。
几年过去后,从当初小有积蓄,到后来靠老妈摆百货摊来维持生计。就连当年打转的兄弟,也为己私利,断了来往。
由于性格本就直,在单位得罪领导,对兄弟情谊又看得太重。终于不能适应单位的工作,重新回到村里。
那时候我刚好在考高中,印象中第一年中考分考的很低。可中考的分数是必须以红纸的形式挂在圩上的。那天,中考分数挂出来厉,老爸回家黑个脸扇了我一巴掌:你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回去复读,要么别认我,在这我丢不起这人。
幸运的是,第二年我以高分考到县里的重点中学。办酒的时候,老爸已醉,仍不忘举杯一再谢师恩。
一三年的时候,为了帮我创业,老爸老妈出深圳打工,其实我知道,按照老爸的性格,他是不可能会让别人指手划脚去安排他做事情的。为了家和儿女,他硬是在坪山以前的兄弟那做了二年的保安。
一六年,我回到县城。老爸四处托朋友兄弟帮忙帮我稳定事业,一度又不能释l怀我为什么还不给他找个儿媳,生个孙子孙女。
前几天打电话,老爸在工地承包水泥等事,讲到我的婚姻,一直耿耿于怀。
几次回家,临行老爸老妈送行,车驶出好远,还能见他们在路边挥手。
一直想写老爸老妈的人生,微微忆起十七岁那年老爸一个人拜师的情景。耳中响起老爸当年的武林拜贴:饮酒江湖,家事儿女。
脉脉不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