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这篇文章的第4天,是我第5次修改题目,第19次重写开头,这个话题,然后默默的告诉自己这个话题,我可能写不好。
对于很多人来说,童年时代里家长的打骂就像吃饭一下,因为我们常说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笑话写出拿回成绩单后的男女双打,看过暴风骤雨之类的形容词,我们常会哈哈大笑之后又沉默不语,因为这种恐怖的经历,我们也曾有过。
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里,陈乔恩与母亲的相处方式,在网络掀起不小的回响,对于亲子关系的进一步探讨,以及感同身受的网友回应,告诉我们儿童家庭暴力,无论是身体伤害、语言暴力或者是冷漠都会对成长造成不小的伤害。
陈乔恩出于对于母亲的害怕,早早就离开家,到外地工作,回家的频率非常低,与母亲的沟通也非常的少,节目里看到的尴尬是一种常态化的相处,甚至于她本人对于跟人接触也很不在行,宁愿死宅在家中,也不愿意出去社交,原因很简单,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曾在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里看到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在2岁到7岁之间,孩子分别要尽力婴儿后期和幼儿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获得自主感、主动感,克服羞耻感和内疚感的关键时期,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段时间也是他们事业和人生的上升期,工作压力大,每天家庭、事业两边都业务繁重。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孩子做出不符合家长意愿或者不能完全按照家长设想的那样学习生活,很多家长就开始处于盛怒的状态,然后最直接的处理方式就是打、骂。甚至,还有了不打不成材的“名言”来为这样的行为佐证。但,孩子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里,过度的惩罚以及身心的羞辱,往往给他们埋下了日后自卑、恐惧、愧疚的种子。他们在回想家庭的时候,总会出现阶段性空白的感情,回忆起父母总在爱之中还有着恐惧和不安,在与人接触的时候常常会将错误怪怨给自己,而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复杂的世界沟通。
在反复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看了两遍《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多年前的第一次观看除了后面惨死的镜头让我满心同情,对于造成这种结局的起因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感悟。直到成年之后的再次观看,才发现松子坎坷的一生都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学会爱,爱自己、爱别人。儿时的她因为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而开始用做鬼脸的方式讨好父亲,每一次父亲露出微笑,她才觉得原来还被爱着,但是这份爱如此卑微和不稳定。为了抓住仅有的关怀和亲情,她极力服从父亲的所有意愿,唯一挣扎的反抗也就是离家出走,最后落魄而亡。
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让孩子感受到爱,学会爱与被爱,给予充分的沟通空间的话,很多亲情或者很多悲剧或许不会出现,很多争执和争吵或许不会重演。因为,童年中下的种子,有些孩子长大后,就算又回答家庭里生活,却总有一种心灵的孤寂感,不与家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说两句就开始争吵,争吵过后内心的自责,然后就迎接更大的孤单感,迫切的希望通过恋爱或者结婚的手段逃离家庭的舒服,让本应该是最温暖的港湾的地方,变成了梦魇。
身处在喧闹世界里的孤单孩子,在成年之后,将婚姻或者爱情当做了救命稻草,通过寻找爱人的方式,得到感情的认同感,有的小心翼翼试探每一种爱的可能,有的勇于试错,反复在不同的人中寻求想要的爱。开始就没有学会爱的人,总是不能好好表达自己,也不能通过完善的渠道与别人沟通,所以就像父母的继承者一样,开始重蹈覆辙。
每个心灵的塑造期,只有一次,错过之后,很多东西就变得难以改变,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让自己富有、开朗、充满活力,却有时候又总在一个细小的地方受尽伤害。所以,即使过了很多年,我们都还隐隐对童年有一种尴尬,那种尴尬是陈乔恩被采访时候频频往背后望去的眼神,也是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后如鲠在喉的情绪。
长大成人的我们依然爱着我们的家人,经历世事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家长在我们年幼时候承受的压力以及当时年代下他们的想法,我们告诉别人我们爱他们,他们告诉我们其实他们也一直是爱我们的,但这份不安的爱,却一直被一种暴力的方式装饰了,装饰成了一副冰冷的样子,阻隔了我们的对话,也阻隔了我们的触碰,让本应该最亲密的关系变成了人生的禁忌。
从开始,我们就没学会爱,所有年幼时候的打骂都变成了不能痊愈的伤疤,比起险恶的社会,梦想的失败,有时候我们更害怕父母的责备与争吵,所以满心疲惫,又孤单难过的带着不能和过去和解的自己在世间生活。
我并没有研究过心理,只是听过故事。如果,你已为人父母,请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们,也让他们学着爱;如果,你曾伤痕累累,试着与那个小小的自己和解,松开手,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