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夺名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受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
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注释】
(1)尚贤:推崇有才德的人。尚,崇尚,推崇。贤,品德高尚又有才华的人。
(2)贵:珍贵。视其整贵,重视。
(3)见:通“现”,出现。这里意为炫耀,展露。
(4)虚其心:使其心灵空明,没有狡诈或非分的念头。虚,虚无,引申意为洁净。心,心灵、思想、精神。
(5)弱:削弱。
(6)治:引申为治世,天下太平之意。
自己的感悟:
这一章讲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离不开物质,离开了物质就无法生活,但也不能对物质有过多的贪欲,那样就会让物质所牵引,变成了被物质所奴役。
人与欲望物质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究竟人重要还是物质和欲望重要?还是人生的理想重要?
人的生命本身重要,还是追求客观事物的物质重要?
不断地追问就是让我们明白究竟什么最重要?
在弄明白什么是最重要以后。还要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现实生活中各种名车豪宅、金银珠宝无不充刺着人们的欲望,由于客观条件达不到满足,享受不到才出现了内心的不平静,《老子》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扫除心中的杂念,返璞归真。回归平静的生活。
人是物质的主人,不应当成为物质的奴役。
比如读书: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现在的读书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读书,已经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了,不会在书中留下自己思想的痕迹,做一些批注,做一些自己的心得,这样的读书,读完之后等于和新书一样。
为什么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被这部书的“新”所迷惑,而不想在这部书里边增添自己的内容,这本书作为用的意图被我们忽略了,被这个书本身的那种物所牵引。
这亦叫做真正的读书?我们应当在每一部书当中留下自己的思想,留下自己思想的载体,才能真正做到不役于物。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愿做,而是应当做那些符合你自身要求的真善美的事情,不要做那些不符合真善美的事情。
也就是说,做你应当做的,而不是你不应当做的。
而不是把你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我今天看球,明天去旅游,后天去周游世界,大后天去欣赏美食,把你的本分和职责抛之脑后,我们所学习的真正的知识,应该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有益书,”这样的一种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可是现在外面的世界对我们的诱惑太多,什么事情都要探究一番,结果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一些无限的、无益的、甚至所碎的这种活动当中。
那么,用无为的方针去做事情,就不会有做不好的情况发生,所以老子要求,上到一个管理者,再到每一个人都应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做无用的事情,就能把一切应做的事情做好。
我们在写作的路上,不管经历怎样的挣扎和挑战,都应当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或许只有只有这一种选择,因为他让我内心得到了平静,是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我应当做的事情。
过程虽然痛苦,却很快乐,相信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