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自己能力差不多、一起进公司的小王处处受到领导的表扬,而实际上在做事方面小王都不如自己;还有有这样的情况,领导突然对你冷言冷语,而你再三反思却不知道自己踩了哪个坑;又或者刚来到新公司,同事们分成几个门派,是否应该站队?
如果你不懂,那就对了!因为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潜规则」。
听到「潜规则」一词,我们第一反应可能只是联想到娱乐圈。难道职场也有潜规则?刘老师指出,职场不仅有潜规则,它对于我们工作的影响要大大高于显性规则的影响。
所谓潜规则就是不会明文规定写在纸上的,刚入职场的菜鸟不懂,有些混迹职场多年的职场老鸟也可能也深受其害,接下来我们一个个展开:
一、保持顶级优势
美国西点军校有个八十公里原则,说的是你的leader命令你到100公里的目标。你到80公里的时候就该停下来请示领导:我到80公里了,是否应该继续前行?上级同意:你在100公里基础上继续前行100公里吧。这时候你到180公里的时候要再次请示一下领导,我已经到180公里了,是否还要前行呢?再听从指令。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个军校原则一直被管理学界沿用。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可控。
所以,可控这点就是要让上级感觉你是一个可控的员工,这个人可以信任,完全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很好管理。处处暴露在领导的控制范围之内,让他觉得心里有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勤请示,常汇报。
二、断掉自己的退路
西方一个定律叫墨菲定律,它指的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类似的犹太人提出的吸引力法则也是同样的道理。
由墨菲定律做引申,反过来讲,如果你越是担心某件事,越是给自己留有退路,就越是束手束脚,难以突破。因为大多数人往往最后剩下的就是这条退路。
在职场上,有些人家庭经济基础不错,总是有意无意地展现自己的这一面出来,做事情显得无所谓。因为他们心底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反正如果我丢了这份工作也饿不死,我还有家里给我做后盾,大不了被炒回家还有饭吃。
这是典型的让自己有后路的例子。讲到这里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了,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呢?其实无论男女,背景如何,非常努力工作并且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才是最有魅力的时候。
三、摆脱人际陷阱
刘老师认为,职场上不是交私交的好地方,同事之前保持基本情感交流就可以。这可能与我们之前的认知有些冲突,有人认为同事相处得好才能更好开展工作呀。
刘老师的角度是,如果在职场上与同事表现得过于亲密,则容易有各自的小圈子——因为你总没有精力与每个人都有很亲密的关系嘛。这样的结果是一旦小圈子形成,公司内部就容易有帮派,互相之间有冲突,猜疑。私欲掺杂进去之后,在公事上面也很难做到公事公办,这样公司内部也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在。
所以,刘老师告诫我们,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是要“君子之交淡如水”。有舍有得,都想交朋友的话,其实都不是朋友。
四、功劳自动折旧
领导经常夸下属,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意味着夸完之后你之前的功绩就被抹平了,归零了。这是一个结束而不是开始。
所以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曾经做了多伟大的事情,带着光环出现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这个现象其实也可以反过来看,当你做了大家公认的高价值的工作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和嘉奖,这是件是好事。因为这件事还在领导和同事心中存着。在公司做实事要抱着一个存款的心态,零存整取。
五、企业也有性格
人交朋友看性格,而选择企业也要看性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企业文化。
那么,企业文化在哪里呢?是一进门墙上写着的几个大字吗?通常不是。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形成的。这还有点搭上边,企业文化看起来确实像老板文化,但不是最准确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自生秩序的一部分,而不是创生秩序。企业文化建设过时。一群人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价值观。一定会有自动形成——这叫自生秩序。
刘老师给我们一个看公司企业文化的经验:企业文化的最实用的方法,不是看标语,也不看领导价值观。在哪里?老员工的行为习惯里。好的行为方式,做事方式,就是一个良性的文化。
行为习惯比如上班时间朝九晚五,新员工会遵守,老员工呢?提前下班吗?还是到了下班时间大家都还不走。这些公司不会明文写出来,而是需要自己去观察,去遵守。
最后
这篇是上周公司内部培训邀请了一位培训行业很有名的老师来讲课,其中讲到职场的潜规则这段觉得还蛮新鲜,特记录一下。希望给各位也能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handsome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