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悟:
1、菜鸟要想变大咖,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和擅长的开始分享。做一件事何时开始最好,答案是now,不要追求所谓的完美主义情节,先做了再说。
2、一个理念:人人都是培训师,人人都是分享者,人人都有好主题。
3、三步走的战略应用:
a找优势(优势区的聚焦和外化-属于能力矩阵的优势区策略)
b寻找突破点(生涯愿景板运用过相似的方法-即真正的28原则,28原则外再28,连用3次就达到了最优的操作,需慢慢练)文章推荐《99%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过2/8原则》
c 期望达到的分数,要量化(注意,所有这种评估的分数都是和自己比,因为每人的自我标准不一样),这就是平时制定计划的策略,不是仅仅制定要干什么,而是把任务具体化。例如学英语,就不如定成背50个单词,具体的这方面应用,可以看一下《小强升职记》及最近邹鑫的课程。
4、链接每一个资源,尽最大可能,发展自己的交响力,感觉兰雯老师把三感三力贯彻的很透,推荐一篇兰雯老师的文章《培训师的全新思维》
5、提问是一种艺术
a本次主题是如何设计一个主题
b大家回答出你认为好的主题是什么
c参加过的优秀的课程有哪些特点
d你想达到这个状态,你该怎么做
背后的逻辑:a 是引入问题,b 你认为好的,主观性 c 你接触过的好的特点,这已经有客观性了 d回到落地层面
6、 主题的ABC法则:受众-收益-内容
好主题:一般清醒一半醉,举个比较文艺的词,叫微醺。
二、正文的正文 需求分析很重要
1、需求分析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为什么呢? WHY
击中痛点,直击内心,你想让别人膝盖碎了一地,你就要知道对方痛点在哪里,真正的需求在哪里。缺少了需求分析,需求找不准,那么你所设计的内容越努力越背道而驰,事倍功半。这就好比写文章,最近自嗨型这个词被提的很火爆,你是自嗨型选手还是让别人嗨的选手。李教兽的这篇文章推荐阅读《X型文案和Y型文案》,你讲课时绝对不是自己讲爽了就行,关键是要让别人爽。
2、如何挖掘需求? HOW
多种方式:问卷、访谈、面对面、找数据、引导教练方式,1VS多。
3、需求背后的思考或者说三个维度是什么? WHAT
内容-对象-方法:一句话总结,用什么方法给谁讲什么?
备注:本身罗列的这三个问题就属于黄金圈法则层面(why->how->what)
4、附加:需求分析是很重要,但这只是起始点,我们的终点或者说目标不是需求分析,那么如何设定目标呢?或者说如何写出自己的目标呢
目标设定:受众 行为 条件 程度
来个栗子
通过每天在简书上写文章,让自己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受众:自己
行为: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条件:通过每天在简书上写文章
程度:提高
三、正文第一部分 需求是核心,从5个角度展开论述
1、内容
内容为王,其实后4个维度都是围绕内容来说的
2、逻辑
2.1、内容是点,逻辑负责连点为线,构成系统。逻辑就是框架,就是行文架构。
2.2、经典的逻辑结构1、质量管理的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性)+2、《六顶思考帽》+五种结构
2.3 补充四本书:李忠秋的两本书《结构思考力》和《透过结构看世界》和芭芭拉的《金字塔原理》以及《图解金字塔原理》。
3、过程:即缓冲和过度部分要有节奏感
90-20-8法则:90分钟保持注意力,每20分一个小模块,8分钟设置一个小活动。
4、方法:不同内容要用不同方法来讲,而 不同方法对人的刺激度不同。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形式:下一节课内容
补充:以终为始,利用“柯氏的四级评估法”有效评估课程的有效性。
四、正文第二部分 三大平衡
1、ASK(顺序感觉应为AKS),香槟塔法则,这个真的很实用,自己平时分享时特别注重这点。
2、身心灵平衡,这是个很大的话题,在这贴一篇自己的文章《读完《未知的自己》,你真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了吗》
3、试听感:找准自己属于哪一种人?文字化or视觉化or声音化。
比如对于上节课堂内容的回顾,老师把一些提问的学员答案进行了重新组合及画图,这是我喜欢的模式,就是视觉化,我对于模型和图像很敏感。所以喜欢把文字抽象成图或者模型。我的敏感度是视觉化(或者叫模型化)>文字化>声音化。但有的人可能对具体的文字很有感觉,或者说声音有感觉,比如早上、晚上睡前或者跑步时听一些节目。所以这也是找到自己高效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操作,分析自己是什么化的人,然后将你的学习材料尽量去转化为相关的形式,提高你的效能。
五、总结:
1、需求分析很重要(why-how-what)
2、从五个角度论述需求(内容-逻辑-过程-方法-形式)
3、设计课程注意的三个平衡(ASK-身心灵-试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