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三国,很不喜欢的一个人就是司马懿,总以为他狡猾,奸邪叛逆,谨慎过度。近来,小儿读三国,我又拾起再读,时已中年,突然明白了他的隐忍和不洒脱。《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剧中司马懿的扮演者是号称“国民大叔”的吴秀波,其演技精湛,一个成熟男人把另一个成熟男人的生命演绎得异常精彩——处变不惊,泰然若素,冷静低调,因势利变,让你不得不喜欢这个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司马懿算得上是笑到最后的赢家。但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并非一切顺利如意,他73年的生命,44年的仕途,绝大部分岁月都在不如意中度过,这样的人生,是怎样的晦暗压抑?面对着如此不公甚至残酷的命运,换成其他人恐怕会心灰意冷,然而司马懿却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其人生的智慧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学习的。
01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是个索然无味的人物。他在灿若群星的三国时代里,没有曹操的霸气张狂,没有诸葛亮的机智稳健,没有周瑜的潇洒倜傥,没有吕布的睥睨天下,没有孙策的激情飞扬……,但偏偏是这个最乏味,最没有英雄气概,也最不讨人喜欢的司马懿,笑到了最后。通过他的努力,使当时混乱的中国在历经了80余年的战乱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俗话说:“成大事者,必有其过人之处。”
他虽然打仗不如曹操,治国不如诸葛亮,识人不如刘备,谋略不如郭嘉、贾诩,勇武不如关羽、张飞,魅力不如孙策、周瑜……之所以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长寿。要能活得久,才有机会成就大事业。
他比66岁的曹操晚死31年,比63岁的刘备晚死28年,比40岁的曹丕晚死25年,比54岁的诸葛亮晚死17年,比34岁的曹叡晚死12年,只比72岁的孙权早死1年,竟一直活到了73岁。在人才凋零的三国后期,阅尽魏蜀吴,能力、谋略能出其右者竟都已相继作古,上天为司马懿带走了所有强悍的对手,给他剩下的不过是一个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上的7岁小皇帝,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政敌,两个一天天走向腐朽没落的敌国。于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总结出的最大经验便是:即使你不如对手强,至少也要比他们活得长。
然而上天也许就是安排,你能活得长,但不会让你舒服地活着。他在这场关于长寿的竞赛中取得了胜利,但同样也付出了人生大部分时间不如意的代价。他那漫长的人生颇为坎坷,命运多舛。三国的前期,他一直默默无闻地隐藏在曹操身后的阴影中,从29岁出仕到曹丕称帝,被压制了整整10余年;曹操、曹丕相继亡故,他崭露头角没多久便被朝廷贬黜;虽然后来得以官复原职,但紧接着又被诸葛亮一次次打得左支右绌;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死了,却被政敌曹爽再次排挤出权力中心,又是长达10年之久……
但司马懿能数十年如一日地蛰伏隐忍着,这是他早大的特点。他藏匿自己的锋芒,掩饰自己的光彩,甚至泯灭自己的人格,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是这样坚忍不拔地一次次承受住了来自对手,也来自命运的各种各样的打击与考验。曹氏祖孙整整三朝四代的猜疑冷淡没能瓦解他的力量;宦海的潮起潮落没能淹没他的野心;疆场的屡战屡败没能击垮他;政敌的排挤打压更是没能动他分毫。
司马懿是个很能隐忍的人,他的忍耐力非同寻常。司马懿胸怀大志,但极善于掩饰自己,根本猜不透他。他总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一忍再忍,一等再等,一点儿也不着急,等得对手都没有耐性了,等得对手都等不住了,他才出最后一招。所以,司马懿再怎么被贬,再怎么不受重视,再怎么被击败,他从不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能等,他能等待,也善于等待,做到忍辱负重,能忍到最后,也能等到最后,当然也笑到最后。
02
司马懿的一生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求存为上的处事方针让他屹立不倒。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之后,想对司马懿赏赐高官俸禄,但司马懿不愿接受,曹丕问他原因时,他说: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看,他是多么理智的一个人。聪明的人在面对虚名时总是非常理智,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虚名也不过是身外之物。他从来不会计较别人说了什么,不会在意表面风光,只会看中有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达到他所想要的目的。
他把这种理智时时刻刻运用到了他的每一个经历中,甚至他的情感都能彻底服从于理智,几乎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有理智才能做到隐忍,隐忍是为了笑到最后。
喜怒哀乐、忧悲惊恐,能干扰常人的一切情绪,在他这里竟完全不起作用:他没有恐惧,刺客的利刃架在脖子上,他还能继续假寐;他没有沮丧,一次次地被贬黜、一次次地吃败仗,他都没有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没有快乐,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都没有长久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继续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地盘算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最为可怕的是,他把隐忍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仿佛已臻化境。
面对孔明将他比作妇人的羞辱,司马懿心中已是大怒,但表面依旧平静,他写好表章,派遣使者往合肥军前,奏闻皇帝曹睿,只见表章中写道:“臣才能低下,而责任重大,陛下曾经明确指示,令臣坚守不战,等待蜀人自己败亡;无奈诸葛亮送来一身妇人服装,将臣视作妇人,耻辱太重了!臣谨预先奏请陛下:近日臣将拼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 ”
也许有人会说,《三国演义》中能忍的还有刘备,他也能忍辱负重,压抑自我。但刘备终究还是个性情中人,否则关张相继殒命后,他不会那样悲痛欲绝,不会不计后果地攻打东吴,为此付出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他的压抑自我与自身的天性完全相悖,所以他的忍耐也就充满了被动的痛苦。这与司马懿是不同的,完全做不到司马懿不带感情的隐忍,司马懿这种隐忍的程度岂常人所能及!
司马懿得不到曹操曹丕的重用的原因是司马懿野心很大。曹操当初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鹰睽虎视”,心里很忌讳。 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乃至政权之事。就连荀彧临死前,也告诉曹操:此人用心之深远,臣所不能及,不能让他为汉室、为孙刘所用,若主公不能收服他,则杀之。其实,从历史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荀彧也只说对了一半,司马懿的野心不耽于孙刘,他要的是天下。
于是,在这样的野心下,他的处境又谈何容易,于是他选择隐忍,步步小心,能沉默不说话,能装傻不作聪明。他相继辅佐了曹魏四代君主,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如履薄冰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隐忍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他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隐忍大师”。
03
司马懿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出身于“传礼来久”的士族大家,与崔琰等名士交好,《晋书宣帝纪》更是记载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试想,一个没有知识,没有见地、没有谋略的人,怎么可能完成不朽的事业。
他的人生其实是最成功的,整个三国时代,只有他一个人完全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多年的隐忍韬晦,他在修身;教出了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兄弟和睦相处的儿子,他在齐家;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他在治国;给子孙们打下了统一的基础,他在平天下。
说到这,你是不是非常佩服司马懿了?让你佩服的还在后头。
司马懿出仕之初的对手是杨修,在杨修死之前,司马懿求曹操让他送杨修一程。曹操问他原因,司马懿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以水代酒祭拜孔明,一个几乎要了他父子三人性命的对手。并在悼词中赞道:“你一生清清白白,就像这水一般,虽然你我为敌六载,但我却一直视你为知音,孔明,让我尊你一声,先生。”
他不是想从对手惨败的可怜之相中获得快感,而是警示自己人生每一步都要如履薄冰。
司马懿年少的时候,比较张狂,喜欢指点江山大出风头,结果惨遭暗算,差点被杀。从此,司马懿躬身反省,收藏锋芒,夹着尾巴做人。司马懿的一生,走的是战战兢兢,到了曹爽时期更甚。
曹爽毫不顾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要逼郭太后迁宫,以此来架空年幼的皇帝。司马昭忿忿不平地对父亲说,曹爽实在太过分了,这是在凌辱司马家,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需再忍。但司马懿听了儿子一番言论却非常平静,他问司马昭:“这曹爽比诸葛亮如何?”司马昭回答道,“蝼蚁尔。”司马懿于是进一步告诉儿子:“与愚蠢硬碰硬拼个头破血流,岂不更愚蠢?人这一生,难免和愚蠢为伍,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他从辅佐曹操夺天下起就备受曹氏家族的防备和折磨,但他一直隐忍,十几年不发,历经四主,静待时机,从一个中年人隐忍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这份隐忍与坚韧堪称世间罕见。
司马懿69岁的时候,以装疯卖傻之姿,骗得了曹爽的大意。十年前他还雄劲勃勃的远征千里,十年后他却要在家中装老年痴呆,司马懿的心态调节实在让人佩服。半年后,古稀之年的司马懿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击溃了曹爽,可即使面对这样一个自大又无知的对手,他仍隐忍了近十年之久。诛杀曹爽时,曹爽垂头丧气的对司马懿说:“司马懿,你赢了,你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夺走了我们曹氏四代君臣建立的江山。”司马懿告诉曹爽:“我挥剑只有一次,可我磨剑磨了十几年!”
历史也许就是这么无情,当司马懿忍耐了最后一个十年,彻底铲除了曹爽、一朝咸鱼翻身时,他已年届古稀,离人生的终点只有区区三年。从进入曹操的幕府那一刻开始,司马懿的一生都是在如履薄冰中度过的,一刻没有放松,但我们都认为他成功地达到了目标。可是,什么才是他想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