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 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华民族的读书史上,有苏秦“锥刺股”,孙敬“头悬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等故事。虽然它们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古人珍惜光阴、刻苦读书的精神却融入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成为一种自强不息者的精神。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也许很多朋友都熟悉,是的,这是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时至今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我像台机器一样运转个不停:白天忙着教学,带着六十几个学生的班级,做着琐碎的班主任工作;晚上我忙着做家务、照顾孩子……忙活了一整天,只想坐下来看看手机,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再读书?然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片段:“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许多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尽管上课前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的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的贫瘠,感染力的缺乏。那一刻,我告诫自己:读书吧,不要再找任何理由为自己辩解。
作为一名教师,只凭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是可怜的,处在这种单一放电状态是危险的,储备的一桶水眼看就要见底了是可怕的。我深深地懂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成长。那又该如何从每天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事中振作起来,处理好工作与读书的关系呢?如何才能挤出一点读书的时间呢?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一个人能静下心来品味品味爱因斯坦的“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琢磨琢磨鲁迅先生所说的“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的话语,他就有可能把像海绵里的水一样的时间给挤出来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苏霍姆林斯基带来的震撼中,曾经失落的我在书中又找回了那种宁静和踏实,更一步一步体会到那份温馨和浪漫,这种感受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于是,我又回到了书的世界。书成了我的挚友,我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身为教师,我更喜欢跨越时空与地域的界限,与一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于是我收藏了于永正、孙建锋等一些名师的教育专著。每当静谧的夜晚,我就会倚在床的一角,手捧一本教育名著,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
我想,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人的灵魂,也许只有经过书香的沐浴熏陶后,才能充实丰盈我们健康的生命和一颗怀抱希望的心。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吧!书,是我们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我觉得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来丰富我们的阅历。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们要在阅读中同一位位大师进行心灵沟通,通过读书来加深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知识的更新速度太快,有人说,四年就能构成两代人的心理代沟,想一想,我们与我们的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有多少个四年,有多少层心理代沟,如果我们不增加自身的阅历,又怎能剥开这层层代沟,去与学生沟通?
身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教师,我们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有时代气息的新教育理念。学生越小,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们就越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我们应该是无所不知的,试想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一个一问三不知的教师,怎么能在人格上给学生以感召力?怎么能展现自己的知识魅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也没有理由不用书籍来武装我们自己的头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挤一点时间来读书,留一点空闲去思考,献一份热情给学习吧!让我们打开书本,畅饮这“源头活水”,与书为友,让书香伴我们一起成长,让我们的校园永远充满浓浓的书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