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子的暴风骤雨
上周四,下班后去接娃。
一出园门他就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发了张票,只有周末三天的演出时间,他想去看。
彼时,我身心俱疲,接纳度很低,极不耐烦地拒绝了他的要求:我看见了他的需求,但我现在无法满足。他可以去找爸爸商量。因为抱着希望,对我的拒绝他并没有太大反应。
可到了晚上,当情况真如我所料时,他瞬间就爆发了!愤怒卷起的狂风巨浪几乎淹没了他。
还是没妥协。不是怕他用哭声要挟我们,而是我实在没法说服自己。
世间的很多恩怨,都是打着“牺牲”和“付出”的旗号,在长久的辛苦隐忍后剧烈爆发。
他的需要,父母能爽快接受则好,两相欢喜;不能接受,也要清晰地告诉孩子。唯有尊重彼此的界限,不委屈自己,才不会互生怼怨。然而,不满足他,不代表我们不爱他。我们坚持自己,同时愿意与他保持联结,尽量不让彼此之间爱的能量流失。
于是,尽管他很抗拒,但我一直陪着他,直到他慢慢地平静下来,最终和解。
可我知道,整个过程我并不满意。只是作为一个能量有限的妈妈,我已经尽力了!我也清晰地感受到彼此起伏的状态,以及最终和他重新建立的联结是多么真实!所以还是心存慰藉。
以为就这么过去了!
2我的暴风骤雨
周五晚,我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放在公众号里。
周六一早,就看到一位亲子关系培训的老师给我的长评。我曾参加过她的读书会,得到过耐心的答复。
然而这次,她竟评价我为“贯穿始终的‘圣母’”、“沾沾自喜”、“高高在上”、“优越感”……血液直冲头顶!无名怒火迅速燃尽了我的冷静,我把对她的怒气直接发泄到了儿子身上。那种感觉,仿佛自己不小心掉进河里,努力挣扎着爬上岸来,稍作喘息,却又被一脚狠狠地踹进河里,差点溺毙。
几乎一整天,我都在极度的愤怒和难过中挣扎度日。
3求助
实在承受不了那缠绕一团的愤怒和痛苦,看到两位朋友对文章的暖评后,我主动倒了苦水(片刻清明的瞬间,我感到很奇怪,这种强烈的倾诉欲望很久都没有了!)。朋友们的无条件接纳给了我很大慰藉,而她们强大的觉知力和洞察力又不至于让我陷入更深的妄想漩涡中。就这样,我的情绪洪水迅速消退不少,两天后已基本平复。
周一下午,我对那位老师表达了真实的自我:拒绝孩子那天的糟糕状态、看到评论后的委屈和愤怒、两天以来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她由衷的感谢。
然而,当我看到她的回复后,愤怒却被再次点燃。我以为,作为一名有着资深心理学背景的老师,这次她至少能看见我的努力与挣扎。可让我失望的是,不仅一点儿也没有,还继续以老师的姿态说教。
继续求助。几位密友的回复让我的愤怒一下子找了释放的出口,她们的感受几乎与我如出一辙。就这样,经历了几次起伏后,我的心境终于趋于完全平静。
4 深入觉察与修复
理智回笼,我完全清楚:她们不是为了讨好我才附和我。具有觉知力的朋友就是这样,犹如心理咨询师,给你一个自由而受保护的安全空间,同时带着第三只眼陪伴你,温暖却不讨好,反而会促使你深入觉察。
我才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痛苦的根源:
第一,那天对于孩子需求未被满足的处理结果,在我心里,慰藉与内疚并存。因为还不满意,所以她的批判和标签引发了我对自己进一步的批判和否定;
第二,虽然自始至终我都能感受到和孩子之间的真实互动与最终的修复、联结,可由于她的“权威性”,当她说我大错特错时,在“理智”上我便认为自己真的完全错了!身心本能(潜意识)和大脑判断(意识)之间的扭曲撕扯是让我痛苦的重要根源。
这种叠加的双重否定,让我愈加讨厌自己;愤怒投射到外部,就会指向她和孩子。
紧接着,回溯成长经历,我发现:二十多岁时,一旦遭遇尖锐的人际冲突,我都很喜欢跟闺蜜倾诉,因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我会一遍又一遍向对方确认:我这样做对吗?无论大事小事,也总容易遇到两难抉择。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再回溯,幼小的经历早已模糊,记忆中比较鲜明的是爹严肃的面容和斥责的语气。比如,有次考试成绩不错,我很开心,却听爹斥道:“这样就骄傲得不行了?!还跟人说?!”当时,我既愤怒又羞耻——自认为并非骄傲自满的人,跟人炫耀更是子虚乌有的事!
几天前,看见一位奶奶跟小孙子说:“把你做的毛毛虫送给小朋友吧!人家总是对你那么好!”不由分说就将那只可爱的毛毛虫塞到旁边小女孩的手里。小男孩只说了句“可那是我的……”就被奶奶的一句“别这么自私”打断,只好巴巴地看着这一切,再也没开口。那一刻,我的怒火腾地升起,来自童年的久远感觉瞬间回笼……
是的,这就是我不自信的根源,或许你我都一样。小时候,我们的感受常常被大人否定,需要不仅没被看见,还会遭到扭曲,取而代之的是大人自以为的“正确”教导:“你不要骄傲!”“大度些!”“你太懒了!”在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被长久压抑、扭曲后,我们逐渐相信了成人灌输给我们的判断和观念,并将它们内化,变成“内在父母”的组成部分。
但是,身心的感受总是无比真实又无比强大,只要它和来自父母的教导不一致,就会一直同头脑抗争,我们就这样无数次被卡住。
长此以往,人很容易变得犹豫不决,缺乏主见;在意别人的眼光,变得自卑。不断的纠结让我们无法直达本质去思考、做事,反而将精力都大大内耗了,天性敏感的人更容易如此,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初中毕业留言中,同学们对我的评价大都是“太谦虚”或“没主见”;大一时,师兄也曾送我一句话:“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多年来,我一直寻求的,不是成功,而是从这些痛苦中解脱。正是这样的不断探索,让我小时候的“创伤”得到了很大修复;也真正看见、理解并原谅了父母——他们已经把自己学到的最好的东西给了我们啊!但那些幼时习得的观念、剧情早已变成习性反应,深入骨髓,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自动冒出来,成为让我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
不过,好消息是:每一次痛苦都是自我疗愈的绝佳机会。
比如这次。
以往每每遭遇类似冲突,由于自身力量太弱,所以冲突一再发生。而这次,那位老师在我内心的“权威性”告诉我——她是对的!
可是,我的感受又是如此的真实而强烈,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以至于本能和理智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强烈!几位心智强大的朋友既能给到我积极倾听,又不迎合不讨好,带给我很多觉察。从她们无条件的接纳中,我最终坚信了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这不仅修复了表层痛苦,还将我幼时的同一“创伤”翻了一个底朝天!
我终于看见并相信自己的感受了,并将这种确信内化到人格内核中。或许它还不稳定,但它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质变”了。
真正的疗愈就这样发生了!
因为重新相信自己,我便从三十年多来一直不断上演的重复剧情中脱离出来。自此,她的评价已无法再影响到我了。因而,我可以清楚地看清她的剧情:她一直在扮演着她眼中我对儿子的角色;她说我没看见孩子,事实上,她自始至终都没能看见我。当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就会将它投射到外面。所以,在看到我的文章后,她才会特别愤怒。
这就是我俩的剧情。当然,或许对她的判断也只是我的投射罢了,但这已不重要。我的愤怒消失了!
我终于明白:当我们的人生剧本与别人的发生契合,而对方在能量上又比我们强大,我们就会接过对方设定好的剧本,不断上演那些在彼此生命中轮回过无数遍的人生剧情。然而,一旦我们生出觉知,并持续去剥洋葱,当最后一层剥落,就会看清这出剧的虚幻本质,最终从中抽离。
所以,“控制”是一场双人舞。没有我们自己的人生剧本,没有无意识的参与欲望,无论对方如何热情,我们都不会投入进去。是的,外面真的没有别人。
所以,要感恩。感恩那些痛苦与创伤,更要感恩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人。没有他们,我们那些老旧的创伤剧情如何盛大上演?!如何才能从痛苦轮回中解脱涅磐?!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发展?!
唯有感恩!
至此,对她的感激,我真的发自内心。
5巩固与扩展
这天晚上,儿子睡后尚早。有好几件事都想做,可不知为什么就是拖延着不愿动。突然间,脑海中竟然鬼使神差地冒出要贴篇文章的念头——《怎样才能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这是一年半前写的,可为什么偏偏是它?为什么念头如此强烈?!我自己也没搞懂。
就在重新打开文本编辑的那一刻,读着那些遥远又熟悉的文字,我突然心神通明!
——它是在提醒我:那位老师是我“内在父母”的合体!
早在几年前我就发现:那些引发我强烈内心冲突的人,往往都是我内在父母的合体,虽然情况极为少见,但特征鲜明:他们有妈对我的温暖接纳,同时具备爹对我的严苛和不接纳。就如这位老师,她曾那么温暖耐心地帮我解疑释惑,也曾这样无论如何都看不见我,全盘否定我,把我打进十八层地狱。
那些让你最为愤怒的人,一定是触发了你幼年最深情结的人。
可是,怎么破?
再重新阅读曾经写下的文字,内心更加清明透彻:是的,在她负面评价我的那一刻,我又自动掉进童年,把她当成了爹——儿时的最大权威。但是现在,我已长大成人,有自己清晰的感受力,有内在强大的成长动力,即使她不爱我,我也会很好地存活下去!她怎么看我不重要,同样,别人怎么看我也如此——关键是,我怎么看自己。
人活在社会群体中,为了健康地与社会融合,固然不能完全我行我素。但过分在意别人的目光,就会严重阻碍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一位朋友曾说:脸皮这玩意儿,要它干啥?!
突然就觉得浑身轻松了不少,仿佛禁锢在周身的一层桎梏瞬间脱落。
原来,发文的原始动力,不仅是为了分享和复习,更是巩固与扩展!
你看,我们的内心都有一幅心灵地图。你给它自由空间,它就会带你走向自我疗愈的方向。
至此,这次心理疗愈的过程已经结束。
总结:心理疗愈发生的一种机制
回想整个过程,结合以往的经验,我认为,疗愈在心理层面的发生至少有以下几个条件:
一、“创伤”或痛苦的再现
这里的“创伤”仅限于心理层面,而且可大可小。Anthony Sainz老师曾说:当下的痛苦毫无新意,都是很久以前的老痛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这些痛苦大都从幼年习得。因为没能得到及时修复,便变成人生剧本在我们的一生中不断轮回上演。判断它们重现的时刻,就是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烦恼和痛苦。所以,佛家才有“烦恼即菩提”一说。捕捉到这些时刻,直面它,欢迎它,甚至感谢它带给自己的成长机会,而不是逃避和抗拒,这是自我疗愈的契机。
二、增强觉察力
烦恼和痛苦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能时时破,从根上破就难了。大多数时候,遭遇它们时,我们倾向于无意识地逃避或抗拒。在这个案例中,看到老师的评论,我对她和孩子的愤怒就是一种逃避。而深入地觉察它的出现、发生的源头和机制,了知它的虚无和空幻,是破解的关键。当我们深入觉察,看到我们与外界的关系矛盾总是在重复幼时与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关系,再进一步看到父母曾对幼时自己的评价并非事实后,痛苦便可极大的减轻。
所谓“觉察”,通俗地讲,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觉醒”,即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身、心、意,我们身体的感受、心里的想法和念头;二是“洞察”,即跳出来客观地看,在心理咨询中称“第三只眼”,在内观禅修中被称为“平等心”,在儒家思想中它也是中庸的精髓所在。因此,无论是西方引进的心理治疗,还是在东方特有的伟大思想中,“觉察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成长要素。“佛者,觉也。”《心经》短短260来字,却将佛法的精髓说得通透无比,首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已将觉察的无上重要性阐释得一清二楚(“观”即向内觉察)。许宜铭老师也曾说:觉察是发挥无限潜能的唯一途径,是对《心经》的绝好注解。
三、无条件的接纳与爱
觉察力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强大的表现。如果一个人遭遇痛苦和烦恼,又没有强大的觉察力作支撑,要想从痛苦中获得比较彻底的疗愈,来自外界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直至最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次我会有那么强烈的倾诉欲望——事情发生后,因为太过痛苦,平时的觉察力也丢失了,而我内在又有着无比强烈的疗愈动力,所以无意识就抓住了机会,寻求外界支持;我找的几位朋友同时具备了对我无条件的接纳,又客观公正,触发到我深层的向内觉察。这就是为什么一次好的心理咨询,能够真正帮助来访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坚信人人具有自我治愈和自我成长的潜能
沙箱游戏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治愈和自我成长的潜能,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自己往哪儿走。事实上,大道至简,这不只是当代心理治疗界的核心理念,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地图。当你放下头脑评判,它就会指引着走向你要到达的地方。
享誉全球的催眠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曾说:人们是OK的;每个人都会在当下做出最好的选择;每个行为背后都拥有正面的动机。
早在2500年前,佛陀圆寂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做你自己的明灯”。
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苦难还是幸运,都要听从我们内心的呼唤,坚信我们与生俱来的治愈和成长潜能,做我们自己的明灯,一路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