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中的一篇《教育的一个特征:慢》,想到了在读研究生时,到乌市第八中学实习,陈远方老师曾告诫我们一句话“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育更是如此。”真正走上讲台工作至今已有五年的时间,在摸索的过程中,我曾经无数次见证着老师们当年的忠告,也一次次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一次次误以为壮举是为了实现抱负,还曾为之喝彩。
导师夏老师曾说,千万不要一毕业就成了一位年轻的老教师。当年的一笑了之,没想到竟被老师一语成谶。初上讲台的我,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套式开始讲课,还总是安慰自己,这是稳妥的办法。每当被安排一次公开课或研讨课时,焦虑万分,因为不曾沉心研究,一切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感觉无法超越,更无新意可言。
从未真的去想,为什么一节课只安排40分钟,为什么一节网络直播课学校只要求上25分钟,剩余15分钟答疑,今天似乎有了答案。不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像,孩子们上完初中,还有高中三年,还要接受高等教教育,谁也不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还要继续学习你的这门学科,谁也不能规定这一节课你就一定要教会孩子所有的知识。就如同一个新手教师的成长,必定会经过学习——模仿——摸索——创新的阶段,一步步成熟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回想这五年来的教学生涯,没有什么成绩,但是终于能够悟透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点了。九下第三单元的《词四首》,我似乎找到了一种令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那就是阿基米德曾说的那句话“给我一根杠杆,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只需要教给孩子们鉴赏诗词的方法,孩子们借助这个杠杆就可以撬动这四首词了,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抓住词眼“狂”和运用典故这两个重点就可以展开分析了,课堂知识的生成远超乎我的预设。借助同样的办法,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抓住词眼“壮”,分析文中体现在何处?抓住情感的变化转折点“可怜”,由雄壮到悲壮的感情变化,孩子们自己就可以分析出来了。还有九下的第五单元,学习戏剧之前,先学习关于戏剧的知识,了解学习戏剧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后,孩子有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在解读文本时不再迷茫。或许,这些远远不够,但让我逐渐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起初教老教材的一年半,没有带班主任,再加上刚毕业,写教案就极其认真,当时梳理了写教案备课的几步骤:读文本,自己解读——看教师用书,补充知识——看教学设计,辨别筛选——理思路,形成设计——写教案——做课件——将教学思路整理在书上,细细算来也七大步骤,那时候的我,不经过这些步骤是无法称为备课的,必定每天会加班两小时写一课教案,第二天才能有足够的底气站在讲台上。一次暑期培训,和同事一起参加,我们都各自带了教案备课,我的书包永远都是鼓鼓的,里面必备:语文书,教师教学用书,教案(自己搜集的电子版),名师教案,教案本,笔袋。自己备起来也很慢,一天只能备两课,然而同事的速度快到惊人,一上午一个单元,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当时的我羡慕极了,也想让自己快起来,想在培训结束时就备完课,但是始终无法提速。我苦恼过,也想向同事学习,最终还是妥协了,过不了自己的这一关。日积月累,带完了上届学生,我逐渐发现,我这七步骤备课法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力量——我可以做到上课脱稿了,只拿着语文书和孩子们徜徉在语文的世界。因为有了七遍的积累,有些知识已经在我大脑中扎根,课堂上的我就更有自信了。
可能这是最慢的备课方式,但知道今天我依旧还用自己的方法备课。现在的我基本可以在寒暑假提前备完课,做好课件。可今年是个例外,初三了,上学期就要赶课,上完两册书内容。所以九下的教案,还没写完。现在写教案基本就是课已讲完的基础上再开始写教案。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变化。这么多年以来,写教案的书写习惯没变,变得是教案本的量。以前我一册书的教案要写两本,现在虽然也是两本,但第二本上基本就只写一个单元的内容,以前是第一本上写三个半单元,第二本上写两个半单元。仔细对比后发现,不是因为自己偷懒了,而是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合理的规划,可以辨识教学活动的必要性了,这或许就是量的积累所达到的质变,虽然变得不明显,但我一直在摸索自己的教学之路,不断精进。
回到现在的课堂上,我能准确分析学情,掌握好课堂的节奏了。现在进入一轮分册复习阶段,特殊时期,在孩子没有课本的情况下,我一轮复习有了新的规划,在分册的基础上再分类地毯式过书,除了知识的梳理,争取一节课一个重点,掌握扎实,课下自己梳理归纳。
第一阶段:分册复习(3月9日——4月12日)约五周。
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学生理解与记忆。复习顺序是: 6、5册,一周一册;此后是1、2、3、4的顺序。2、1共一周;4、3各一周。 复习要点: ① 课文中的字音字形,成语理解记忆。 ② 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与区别。(落实到一至六册课本中的重点篇目中的重点语段的阅读和理解。) ③ 古诗文的相关知识与背记。④ 古诗词鉴赏⑤ 文化文学常识⑥文言文知识梳理。
也想了线上教学的一些改变措施:1.古诗文背诵默写安排在课下作业中,通过闭眼背诵视频打卡的方式提交来监督字词文常古文翻译等。2.重点基础知识课上梳理,课下总结,以拍照形式提交。3.辅以课前小测,检测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热情。
虽然不知道这样的结果如何,但扎实过书,也会有些许的安慰吧。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里有一句话“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教育慢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放的也不能太快。放得太满了,会压垮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谨记王栋生老师的忠告: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我们一起,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