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作为绝密的高考卷已经成型,除了个别参与命题的人知道试卷的内容,任何人都无法窥探到试卷的神秘面容,而且那些命题者被层层“看护”,密不透风的保密措施使得“漏题一说”无法成立,因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对以往高考卷以及近日来的模拟卷进行分析,从而做出大致的预判。并且,用最为简洁的文字提醒我们三中的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有些建议只适用于在“实在做不出来”的情况,有些建议停留在“运气成份”。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考什么?
第一,对选择题的判断
最近七年高考,出现B项选择21次,C项选择19次,D项选择18次,A项选择10次。出题者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想让正确选项直接出来。因此当无法做出判断的时候,不选A正确率高点,当然前提就是对题目“一窍不通”,后文如此,不再赘述。
第二,默写题
2011年:《论语(君子之风)》《渔父》《赤壁赋》《京口北固亭》《春江花月夜(课外)》
2012年:《论语(克己复礼)》《师说》《蜀道难》《声声慢》《书愤(课外)》
2013年:《论语(君子之风)》《滕王阁序》《登高》《六国论》《菩萨蛮(课外)》
2014年:《论语(诲人不倦)》《劝学》《秋声赋》《琵琶行》《扬州慢(课外)》
2015年:不考《论语》《逍遥游》《阿房宫赋》《蜀道难》《声声慢》《贺新郎(课外)》
2016年:不考《论语》《劝学》《史记(廉)》《赤壁赋》《京口北固亭》《如梦令》
2017年:《论语》(君子之风)《氓》《五人墓碑记》《蜀道难》《鹧鸪天》(课外)
2018年:总共十几篇诗文,排除去年考过,甚至排除前年(一次重复)余下就是重点。最后一天选择一篇自己认为最难背诵的篇目,比如《逍遥游》《琵琶行》《滕王阁序》,很久没有考了的《陈情表》《寡人之于国也》等,背背热热“筋骨”。
第三,论语题。
2009年《诲人不倦》
2010年《周而不比》
2011年《为政以德》
2012年《仁者爱人》
2013年《君子之风》
2014年《周而不比》
2015年不考
2016年不考
2017年《高山仰止》《诲人不倦》
2018年
过去考过的章节重复概率不高,也有比较接近学生的特点的章节习惯重复考,比如2018高考要注意的章节还有《君子之风》《仁者爱人》。
选择余下的四篇你觉得掌握得最不好的一篇,再看一遍。比如《知其不可而为之》《中庸之道》《沂水春风》《克己复礼》。
第四,文言虚词
2011年所因以于
2012年而其以所
2013年为也则之
2014年而者于以
2015年也则而之
2016年若所而与
2017年 以 其 之 而
2018年总结:18个虚词就再看一遍“而”这个字吧。
第五,其它
1.字音字形题。读声旁音容易错,比如“稂”不念良。错别字几乎每年都有偏旁错。如:闻名遐迩的“遐”而不是“瑕”。2017年错别字考“密”→秘(必),注意这类字的联想。
2.词语题。四个选项,至少一个实词或虚词或成语,实词注意同义词联想,比如2017高考“付与”改成“赋予”,虚词(主要是介词连词)注意前后逻辑(如转折或递进),成语注意错误类型,如褒贬误用、重复等。
3.标点。直接能看出的标点错误可能性不大,注意“前后语段关系、层次关系判定“顿号、逗号、分号”。
4.语病辨析。结合历年试卷“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至少考到一个。快速做题要看“两面词、否定词、并列词”等方法。
5.第五题、第六题。注意题目要求细节,按要求、按分值、按答题卷划线长度答题;并注意卷面和字数,主观题一般不做涂改。题型多变,做好面对“新题型”的心理准备,无论怎么变化,都是我们曾经练过的类似题。概括、仿写、语境衔接,历年都会出现一题以上,今年创新题可能是对联、图表。最后几天,这类题不准备也罢。
6.诗歌鉴赏。看懂诗歌不一定就会写对,看不懂不一定得不到分数。尽可能写到以下内容:手法,内容,情感。实际上就是在问:“诗歌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一般上,如果不清楚诗歌内容甚至题目意图,要学会写以下词:通过了……写出了……表达了……。当“无话可说”时,翻译诗歌的具体句子。
7.文言实词(选择题第14题):如果选项不能确定,最接近现代汉语的那个错的可能性大。比如2010年题“屈”翻译成屈辱。2013年污翻译成污蔑。2017年“可惜”翻译成惋惜。
8.选择题第16题,若时间充足,找出原文相对应的句子,可能错误的选项就是“一个字”。
8.现代文大阅读:一篇情境散文。问题可能有“词在文中的含义(至上两层)和作用(对主题、对结构、对内容、对人物形象或者心理等作用);赏析句子(从手法、内容、情感思想入手);结尾的作用(开头的作用、题目的作用、过渡句近几年都考过);最后一题谈谈感悟和启发,答案在原文中基本能找到关键词,如果是散文,主题可能涉及“人文情怀”“价值判定”方向。
第六,作文
应该不会出现“论述文”三个字,但写成论述文的基本格式、套路也符合要求。题目中可能涉及以下关键词:思考,看法,认识,感悟。注意这则材料中最后的一句话,可能有提示作文主题的方向。审题时,注意题目中是“综合以上材料”还是“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还是“你的观点是什么”。观点明确,不能摇摆不定。
1.防止偏题、离题。
2.字数要绝对保障。
3.尽可能不做涂改。
4.题目四个字到十个字之间。
5.每一段开头尽可能要使用短句。比如:显然,虽然如此,即使这样,然而,总而言之。
6.引用名人名句,要引“熟悉的陌生人”,比如米兰昆德拉、,一般不引用大名人(鲁迅、莎士比亚等),也不引“学生中流行,但老师不认可”的作家,比如一些玄幻类作家。
7.如果准备论述类作文,思路打不开。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层思维帮助拓展。
8.用逆向思维定下的立意要注意能否自圆其说,是否符合“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