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人都是贪多求全的,连高僧尚不能免俗,何况凡人?
但上天终究是公平的,不管你是高僧,抑或凡人,哪怕你准备了一个连的备胎,最后的选择,却只有一个。
选择,意味着放弃。这一点在女儿小升初的时候感觉最为强烈。起初是广撒网,当回应一一反馈过来,面前就摆满了一排选择,选择越多,纠结越多,然后逐一权衡优劣,而当抉择变成了决定,也就意味着把其他录取书塞进了碎纸机。
所幸我们不算太纠结的,我看到好多妈妈,因为舍不得放弃各个学校的各种好,早上睡醒一个想法,到了办公室一上网又变了,等晚上回家睡在床上,思前想后,新的想法又再诞生,尤其是几封录取书摆在眼前,更是头发都愁白了。但无论如何,她最终也只能产生一个决定。
一旦选定,便是服从,就好比赌桌上的“买定离手”,任何后悔都挽回不了。随之而来,就比较轻松了,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但这样的轻松维持不了几年,初升高又是一次煎熬。而我们的考验比同龄人来得更早一些,因为遇到了一个新的机会。
初二快结束的时候,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说学校国际部有一个新项目进行宣讲,邀请家长参加。收到短信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多看一眼,因为对目前市面上各种国际班的教学模式并不太认可。只是因为刚好住在校园里,横竖无聊,抱着消磨时间的心态去听了一下。没想到就是这个无心之举,让我又一次面临了选择。几乎就在一个小时的宣讲会后,我和女儿便同时做出了决定,加入这个项目。
我是一个做决定很快的人,虽然不知道这算是优点还是缺点,但至少让我避开了很多纠结。但在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便是从根本上与传统求学道路割裂了,选择的另一面必然是放弃,这一次放弃,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有这个感受,所以在看到弗罗斯特的那首诗歌时,我觉得几乎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明白这一次我的选择将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和女儿也进行了几次深入的交流,毕竟,事实上要深入这条路的并不是我,而是她自己。
和我不同,在经历了最初的决定之后,她对这个决定有过一次明显的怀疑。
那应该是听到了同学们的一些建议,有人对她说,国际班的学习氛围通常很差,可能以后会遇到的同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共同进步,有的就是混时间,当作一个砸钱出国的跳板而已。
其实,这样的可能我也考虑过,并且由于这个项目是第一年招生,很多人建议我多考虑一下,要不要当小白鼠?
“面对别人的建议,是改变自己呢,还是坚持自己?”
刚才那首诗的作者弗罗斯特同样面临过这样的问题。
弗罗斯特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凭着一种本心的感召,他开始写诗,而且处女作一面世就好评如潮。这时,有人主动联系他,希望当他的文学顾问,并给他提出建议,遣词造句再精致一些,不要那么口语化。这个说法比较委婉,但弗罗斯特明白这是在嫌他的文风土气。面对这样的建议,他也做出了认真的反思,最终作出的决定让大多数人大跌眼镜,他不但坚持了自己的土气,还变卖全部家当,去买了一个农庄,彻彻底底当起了农民。在乡土的滋润下,他的文学维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而这样过了十年,他再一次不顾别人建议,卖掉农庄,举家搬到英国,继续他的初心之旅。
回到之前的话题,面对别人的建议,我和女儿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呢?
首先说我。参加那次宣讲会可能是一个偶然,也可能是一种命定,但是在短短一小时的宣讲后就作出决定,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冲动。在这之前的几个月里,我就一直在思考关于女儿以后的走向。我虽然一直不知道属于她的天赋到底是什么,但从小到大她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对自我的把控力,让我们觉得她可能更适应在更广阔的天空里去绽放,走出去看看去闯闯应该对她更有帮助。而这个出去的节点到底应该在哪里?国内的高中教育更多是针对高考,就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传统高中学到的内容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能力培养上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帮助都不是太大,而这个年龄段却是一个人学习力和思考力最旺盛的时候,我希望女儿在这个不可复制的青春期里学到更多更有益的东西。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西式高中教育,我想了很久,也多渠道做了一些了解。但高额的费用和青春期的不定性也让我举棋不定。眼前这个新项目既然可以同时解决我多方面的顾虑,我觉得就是我们正好需要的。至于小白鼠的问题,我觉得更多是人的主观问题。我认识一个孩子,想考港大,在初升高择校的时候就比较关注某所高中以前有多少被港大录取的例子,我对她说:别人的例子就算再多也是别人的,与其关注别人的数据,不如自己去争取做第一人。所以我觉得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错,就像一条从未有人涉足的路,固然缺乏前人足迹,会多一些风险,甚至弯路,但也是第一个享受那条路上风景的人。大航海时代,一大批航海家不就是为了这种专属的风景而冒险寻找属于自己的大陆吗?如果都踩着前人的足迹,那估计新大陆到现在还不会被发现。
我为自己的决定找到了一些自认为可以支撑的理由,所以决定坚持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女儿的态度。
如我之前所说,在听了同学们的建议以后,她也有过动摇,这一点是我后来在她的日志里看到的,之所以最终坚持了最初的决定,是因为她觉得,她选择这一条路是为了自己而选,她认为这是适合她的路,周围的氛围可能会对她有所影响,但她可以坚定地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克服。自己的路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变更、动摇,如同当年她毅然离开所有小学同学,一个人背着行囊走进这所陌生的初中一样。
我很欣慰小小年纪的她能够拥有这一份很多成人也难有的思虑和勇气,于是,这条与众不同且斩断其他的路就这样决定下来,并坚定地迈开步伐。
但是,没有一条路是平坦开阔的康庄大道,尤其是另辟蹊径的路,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和初中的好伙伴一下子疏远了很多,比如,这条路上必须打败的托福boss,初次遭遇就一败涂地,比如,班上的氛围比她想象中的更松散,比如,和外教存在很多观念上的分歧让她很是郁闷,比如,辛辛苦苦写好的论文因为一些细节上的疏忽被判了零分,比如,教学方法从保姆式追着强喂变成把饭菜摆在桌上爱吃不吃,甚至有一天晚上,她放学回来痛哭一场,她怀疑自己选错了道路,而现在已经回不去了……
我不知道其他人在寻找自己的道路上会不会遭遇这些纠结,每次看到她在和另一个自己作战,我也很心疼。但路是自己选的,我只有告诉她,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回想一下当初你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如果那个原因还没有改变,其他困难则都可以战胜。为了寻找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在看这本书以前我就相信这一点,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唯一凭借的,就是相信我们的追寻是有意义的,就像作者说的那句,“一个人可以不被别人理解,但一定要被自己理解。”如果连我们自己的放弃自己,我们还剩下什么?如果我们连自己都可以放弃,那还有什么值得坚持?
就这样,我和女儿在一条不一样的路上互相搀扶着。我们不知道这一条路会将我们带到哪里,只是顺着本能的引导一路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收集着这一路上的美好,我看到她可以自如地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还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同学;我看到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篇又一篇以前从未尝试过的论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工业革命对政教科文的影响,去看杰斐逊总统的一生,去看古今中外的刺客;我看到她的思想一天天深刻起来,看到她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爱上了写作,看到她的文字一天天形成自己的风格,看到她半夜三更还在网上查资料写论文做PPT……
“你有努力的权利,但是无权过问努力的结果。”是这样的,没有一条定律会给你打包票说,努力了就一定能有期待的结果,但肯定有一条定律可以保证,不努力就一定不会得到期待的结果。我们的每一分努力,不是为了最后的结果,那样只能让你困在是否实现结果的纠结与焦虑里无法自拔,只有不计后果的努力才是纯粹的,才能让你享受到努力的过程中应该享受到的乐趣。
那将是任何荣誉都无法取代的。
“天赋”,在英文里被翻译成“gift”,与“礼物”共用同一组字母,表达的意思应该就是:“天赋是一种天赐的礼物。”这礼物拥有巨大的能量,只要我们不背叛它,便终将把我们带到属于我们的地方,就像带旅人回家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家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我们的“回家之旅”会伴随孤独。但那又如何?“我纵一人独往,身后仿佛跟着千军万马。”
这个千军万马,就是g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