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学说。孟子一度是稷下的著名学者之一,也曾游说各国诸侯,但是他们都不听信它的学说。他只好回来与弟子们做《孟子》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人性善
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孟子时期主要有三种理论:人性既不善也不恶、人性既可善又可恶、有些人性善有些人性恶
人皆有不忍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儒墨的根本分歧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爱有差,认为我们应逐步推广自己的仁
另外,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政治哲学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墨家认为国家存在是因为它有用,而儒家认为国家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其理想的土地制度是著名的井田制度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神秘主义
孟子认为一个人通过从分发展他的性,就不仅能知天而且同天。最终达到“万物皆备于我”。
一个人要达到仁最好的方法是行忠恕之道。通过行忠恕,他的自我自私都逐步减少了。一旦减无可减,他就感觉到再也没有人与我的分别,再也没有人与天的分别。
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这种浩然之气听起来很神秘,孟子认为它仍然是人人都可以养成的。因为浩然之气不是别的,就是充分发展了的人性
人皆可以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