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杂念,只认为是乱七八糟的念想,把杂念当做名词,不曾深入,此篇试着分析下杂念的原由。
杂念是否基于不自知、不确定,进而过度的文他人、外界的言语、表象而迷乱,也因此产生不少欲念,使你思绪混乱,总是在表层中徘徊,无法深入问题本质。
过去说到环境的影响,其中一方面便是这混乱的教育,本来小孩不自知、不确定,但因教育的模糊或一味的对错之说强输概念,使小孩在成长中埋下很多不解,随着时间推移,生理成长了,心理上却杂乱不堪,习性也就模糊了,缺乏判断,容易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结过多,心性也无法健全。
成长中的不自知、不确定、模糊的教育,会使人产生不自信、软弱的性格,对待一些问题容易多想,且不敢表达,反而总在问题上纠结,无法深入。
杂念和多想是有区别的,杂念是偏向模糊的,不确定,且带有情绪反复的。而多想是较情绪的延伸,故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多想是能想明白的,杂念是总在问题表象折腾,产生情绪,左右思想深入。
再说到“在意”,这也容易引发杂念,不少家庭有“权威”说,例如在小孩时期,父母管的多了,在长大后,若是父母在身边,做事也难专注,容易产生杂念。或许是过往父母的权威留下的恐惧或不良记忆。还有一个便是可能还不独立,也会引发一些问题,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中。
杂念,是一种影响思考深入的障碍,其本身不过小问题,但引发的原因是习惯性的不自知,且在意自身之外过度,是否也反应出对他人、外界的惯性需求?不独立吗?前期形成之初或有不确定,但到了后期,更多是不自知、不独立,这杂念也导致人再难专注、投入到生活中,无法深入,也难以透彻,更多时,只能以情绪发泄。
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想法不少,焦虑也不少,但就是无法解决问题,总是很被动,总是拿“过时”的观念看人待物,形成独特且自我的观念,遇事时只会焦虑,束手无策。这杂念,也使人的动手能力下降,因为很容易纠结这个,忧虑那个,大多时间在思虑中度过,做事时又怕这个错,那个不好,总之这一路下来什么都做不了,大脑反而越来越烂且越臭。
若想使杂念减少,还得规范自身行为,克制被刺激的偏见,给自己空间,深入思考。当然,开始可以多看书,会引发思考,慢慢再延伸到生活中,自然在杂念里的时间便少了,而思考真实切入生活,不少杂念也会消失。说到规范行为,如不要总看手机,不要一无聊就刷手机,可以的话,拿本书翻下也好。
杂念的产生,与内心的恐惧,模糊的陋习有关,对于失败、不适,缺乏勇气。而不少所谓的问题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实难受难堪也好,不要总刻意拿幸福、华丽来相较,摊开来看待,便知不过如此,关键是不要对号入座,代入到悲凉的情绪,从而影响言行。
说到这,是否也理解不少不喜与家人待一起的人,在家人身边,思想习惯性的杂乱,总会在意这个、那个,想到不自由,容易产生情绪,又加上外界幸福、华丽的下意识对比,如此情形下反而接受不了家庭的真实,因此会疏远家人。若想的明白,便也没什么,关键是对家庭有习惯性的情绪,使其不能自己,产生情绪,容易在杂念中徘徊。
这杂念一说,还是没说到核心,往后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