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是否经常演讲,但你一定听过不少演讲。有一种励志演讲被我们称为鸡汤,形容有营养有能量。励志的东西看多了,鸡汤就含有了一丝贬意,形容空洞、不落地。
如何避免你的演讲或日常表达成为一碗寡淡的鸡汤?笔者演讲、分享和课程讲了上千场,也听了不计其数的演讲,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下这个话题。通常人对事物的理解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感性层面,另一个维度是理性层面。感性的故事会让你的情感被激发,为你带来启发和力量。理性层面的语言会帮助你剖析和论证,形成指导你的具体方法和行动指南。也可以这样说,理性是植入,感性是煽动。过于理性会枯燥无味让人难以“消化”,过于感性是一时的激发,持久度受考验。有长远影响力的演讲,是偏理性好还是偏感性好呢?
从演讲的传播影响深度来看,好的演讲要两者兼备,互为支撑。我所在的培训圈有一句话特别经典:理性话题,感性演绎;感性话题,理性升华。这是培训课程的设计原则,同样适用于演讲中。毕竟,无论是培训还是演讲,我们的目的都是要对他人施加影响。
当你在演讲中抛出了一个观点,就必须要有一些事实来支撑它。如果是理性的观点,请加入感性的故事、具象的事例,如果是感性的话题,需加入严谨的数据和事实。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总结,这样的演讲才算是有理有据。单纯的事实价值是有限的,对事实的解读和验证才会让你的表达价值最大化。
笔者反思过曾经在tostermaster做过的一个演讲《想想办法》,一些听过的朋友反馈说至今还记得,想想办法这个观点很有触动。但这个演讲还可以更有价值,除了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后半部分加上想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在遇到问题时,除了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具体可以如何去思考,从而推动“想想办法”的具体行动,会给演讲价值加分。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分享的演讲大部分是TED演讲,因为TED演讲大多理性和感性兼备,相对来说更有学习价值。
最后笔者想要说的是,要传播我们的思想,不能仅仅用你的经历,将你的经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解读、总结,它才能真正带给别人收获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彻底颠覆别人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