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遭遇过这样的事情,明明说好了每天打卡背10个单词,过了几天又不了了之……
明明说好了要交更多朋友,打造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可周末手机一拿在手上就在家里宅了一天……
明明说好了一个月至少看3本书的,结果一本书拖拖拉拉三个月都没看完……
为什么屡次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的你,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你,最后却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呢?其实,这是因为你缺少了打破自己舒适区的勇气。
什么是舒适区?我们先来看看百度词条的解读。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例如,习惯了右手刷牙的人,让他用左手刷牙,他会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写字的人,请他用左手写字,他也会不适应。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理舒适区内,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写字。
看完这个词条,大家应该对这个词有了一定的概念。上面的这段解释将舒适区落到了行为模式上,其实在心理学上它更是一种认知模式。舒适区它是我们对维护自我形象的一种心理防御模式,从正面意义上来说,它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从负面意义上来讲它抵制我们做出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不确定,不确定意味着焦虑,而人性都是屈从掌控自己能掌控的东西,不能掌控的东西会让我们产生压力和焦虑。
举个例子,上面我们提到你想改变自己的社交状态,想出去认识更多的朋友,但现实中你却每个周末宅在家里看剧打游戏。你以为自己是因为沉迷于看剧打游戏而耽搁了社交,其实真相是你担心出去交朋友会给你带来挫败。我如果交新朋友,TA不喜欢我怎么办?我说错话怎么办?我该怎么介绍自己?我整天只会看剧打游戏,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不上进,很无趣?如果大家都聊得很好,只有我被冷落在一边怎么办?如果大家都是很成功的人士,只有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担忧,你肯定有过。你担心你的担忧会成为现实,你担心一旦出去社交了,你就面临这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你担心自己不能好好处理上述的问题,你担心你的付出会没有回报。正是上述的种种迟疑,让你留在了让你感到舒适无比的宅剧宅游戏的周末生活中。为了消除自责情绪,你的内在自我还将你的真实想法完美掩饰,让你误以为自己只不过是被剧和游戏拖累了而已,而察觉不到你真正不出去社交的原因。
那么舒适区是不是就一定是不好的呢?其实不是。心理学上有一个“最佳焦虑”的说法,意思是在舒适区以外的某个领域,适当的焦虑和压力可以更好的促使你的学习和改变,而超过了这个领域,也就是说焦虑和压力过大时,反而会对你起负面作用。也就是说,适度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才是有益处的,而制定过大的目标,去跨越到更远的区域以外,则会适得其反。这和制定适当目标的道理一致。
那么,怎么样的区域才是属于舒适区的“最佳焦虑”呢?笔者认为,在确定大方向的前提下,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假如你是一个宅了十几年的年轻人,就不要一下子要求自己十天半个月以内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交际好手;假如你是一个写上个千字文章的都会头痛的理科生,就不要要求自己马上可以变成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凡是但求小进步,小突破,才能慢慢成长进步。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可以尝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上班下班经常走同一条路,今天尝试去走一条小路,看看新的风景,试试会不会遇到新的人;经常去餐厅点同一道菜,今天尝试一道新口味,或许会给你带来新惊喜;认识的朋友都是行业内的人,试着去认识一个你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接触的行业外的人;如果你已经学习某个东西很久了,不要再想着埋头学习,试着向别人输出你学到的东西,挑战自己……
试着去想想你可以做出哪些新的尝试,可以去挑战哪些自己一直抗拒的事情,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获得全新的视野,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个时候,你才会感觉到你在真实的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的舒适区扩大了,新的一段征程又在你的眼前!那就恭喜你啦,你已经又往前一步了!
现在,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想想自己该做出改变吧,想想可以从什么小事做起,拒绝拖延,拒绝沉溺于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