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电影、去红花湖、上饭馆,成为我休息日标准三件套。
我一般不大热衷于“热门”,看电影也是这样。本来想看《一个和四个》,由于排档及个人时间原因,才选了《拯救嫌疑人》。
观后总体感受:一般。如果打分的话,我打“6”分——及格。及格一定不算好的。
看网上评论,说情节反转再反转,多赞誉之词。然而,我这么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却要说它平淡。
首先,故事进入节奏慢。
影片就是一件文学作品,同样需要好的开头。常有的模式,将惊险动作爆炸等置于片头,在有限的时间内,引爆矛盾,造成好奇悬疑,一下子把观者的感官、情绪等调动起来,吸引人看下去。不仅如此,并且是将这股气从头到尾贯穿,让人观后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值!
一开始,讲女律师陈智琪打官司如何厉害,保持全胜记录。似乎只有这样铺垫,才可以引发被“挟持雇用”。感觉拖沓,可想而知,我看得有点昏昏欲睡。
好在孩子恩恩被绑架后,为了救孩子,从展开调查开始,才把人注意力集中起来。
其次,故事情节值得推敲。
惠红英饰演的林淑娥的独生女梁昕苑被奸杀,因为丹温出现在现场,一审判定凶手。调查了解到,丹温是一个热爱小动物脾性温和的人,怎么可能杀人,况且没有找到凶器证据。可事实上,丹温就是凶手。他是在见到梁昕苑美丽的身体时,冲动之下,情紧杀人。这就有点不能令人信服。情欲冲动可能,遭到反抗,过急杀人,有多大可能?如果是这样,让人感到丹温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实际并非如此。既然说他是一个温和的人,又为何设置一个他勒狗的镜头?
梁昕苑的妈妈为了复仇,以绑架陈智琪的孩子作为要挟,请陈作为丹温的辩护律师,要她打赢官司,救出嫌疑人丹温,为的是要折磨并且亲手杀死丹温。
这也不合乎社会现实常理。凶手被判有罪,还有谁来对抗法律?以血还血,杀了杀人犯,是为女儿报了仇,可是自己也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样做的价值意义是什么?影片中,林淑娥在要杀死丹温时,不幸摔下来,被钢筋戳穿致死。这样的情节,只能说是小说或本片中才会有。让人感到是编的,是故事,不能产生共情的效果。
故事的核心是林为女儿梁昕苑报仇,陈智琪为救孩子打赢官员,但无意中牵扯出检察长的个人私生活。检察长为救私生子纳吉,不惜杀人灭口。影片便被这意外的故事冲淡了核心内容。事实上,纳吉并不是凶手,由于当时吃了药,处于精神混乱状态,连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只能说明有钱有权的家庭、孩子奢靡腐败。
检察长杀人灭口,毁尸灭迹也有漏洞。既然动了杀心,决意要那样做,为何不亲眼见证陈智琪和警察金志雄真正的死去呢?以为绑了双手,关在车里,就一定能烧死?为何又让他俩跑了出来呢?不应该。其二,在那样的情况下,陈、金二人逃出来的可能性也很小。还有,被小手表当场录像,这也不像是一个要杀人的人应该有的疏忽,叫人怀疑智商。
正由于检察长的不明就里,自作聪明,反而“坐实”了不是凶手的纳吉成为凶手。因此被陈智琪利用,让梁昕苑妈妈如愿,救出了嫌疑人丹温,从而达成折磨、杀死丹温的意愿,可不幸的是,林送了自己的小命。
与其说梁昕苑妈妈是多么爱女儿,不如说是在开一场不理智的弱智的玩笑。并且,这个玩笑,从故事开始的人命案,都不够悬疑。
再者,主题不明确。至少,我没有领悟到什么。
而《拯救嫌疑人》,目前一直排在众多影片热影的第一位。走出影院时,才发现导演叫张末,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想起来了,难道排热映头名是因为她是张艺谋的女儿?
有人说,惠红英演的妈妈够狠,充分表现了对儿女的爱,是吗?我怎么觉得这种疯狂的行为是出于精神错乱、更年期失调所导致的呢。难道这就是为了诠释“女人本弱为母则刚”吗?可这,叫什么刚啊。
张小斐演得可以,但我总会冒出她的小品,因而演得再好,我会觉得她是在演戏。
那个警察金志雄有点粗暴,但形象正义。只是,搞不清他跟陈智琪是啥关系?警察办案是不可以凭个人情感、好恶的,不是吗?
倒是反角检察长不动声色,够稳,我当时竟没认出是“汤镇业”来。虽然我看他的作品不多,不知为何,我感觉他老了,不是指他的演技。
总而言之,好影片是真的难得,尤其指国产影片。既然如此,不如多引进一点国外优质影片。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