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准备好丰盛的三人早餐,等待两个妞吃早餐。7:35大妞着急的说:“我来不及了,我不吃早餐了,我走了。”关门走了,上班去了。到8点我奇怪女儿7:20起床怎么还没出来吃早餐,推门看她在认真的看书,告诉我:“妈妈,我今天早晨不想吃早餐,我想看书。”8:15分出来告诉我一本书看完了,我要洗漱去上学了。而我也自己吃完早餐收拾好了,愉快的送她出门去上学。
我觉察到自己很平静,无论大妞还是小妞不吃早餐,我都比以往平静,因为,这一次我特别的理解这就是他们的选择,这也是他们的自由,与我无关。我更不会去假想一顿早餐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我也不会去想这样的自由是否会让她狂妄自大,事情永远都只有等发生的时候才知道事实,否则那都是想象。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面,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因此,选择就更坦然。
为什么说孩子是来帮助我成长的呢,我顺着觉察回忆了我关于类似事情的经历:
第一阶段:必须吃我做的早餐,不管用什么方式,反正你要吃我做的早餐。 我可能会使用的方法:
1、 情感绑架:我这么辛苦做的早餐,你们都不吃,这也太对不起我了。
2、 道德绑架:浪费食物是可耻的。
3、 威逼利诱:早餐必须吃,不可以不吃早餐。或者如果你吃早餐了我奖励什么。
4、 发挥想象力: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对身体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吃早餐就会低血糖,就会不健康,就 会生病,就会……。
5、 武力镇压:来上黄金条举着…..
等等,很多很多的办法,反正就是你要把我做的早餐吃了我才舒服。
第二阶段:我头脑告诉自己可以不吃早餐的,但是我内心在翻滚,狂躁,当时不发作,我堆着秋后算账。 一堆理智的想法冒出来:一顿早餐不吃不影响健康的;少吃点还可以减肥;营养不是缺顿饭就缺一样了;………很多很多头脑层面可以过关的想法,而内心却是翻滚的情绪过不去,假装一个好妈妈,而实际这情绪一直都在,等到孩子再出现个什么事情触发我,所有的情绪一起爆发,愤怒没有刹车的就来了。
第三阶段:我可以承认自己的不舒服,承认自己所有的情绪,就默默的跟这些情绪呆着,并不着急做出反应,允许内心的五味杂陈,就这样呆着,也许是一个小时,也许是一天,但是内心始终是在自己这里,而不是向外总想着找个人找个事找个出口发泄。
第四阶段:界限感出来了。比如今天早上的早餐,我愿意准备一桌丰盛的早餐是我的事情,我就是想给他们做早餐,我的目的不是要他们必须吃,或者必须感谢我。就是单纯的想做一顿早餐。而他们不吃早餐就是他们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想法或者他们遇到的情况选择不吃,而不是因为我不吃。所以,我不会因为他们不吃而有情绪。在我和她们之间有条明显的界限,我不到他们的世界里去发泄我的情绪,他们也不到我的世界里张牙舞爪,各自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负责。
我现在的情况在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的情况略少,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徘徊的情况更多,偶尔我会回到第一阶段,这是惯性,因为第一阶段的模式时间最长最熟悉,从我父母在我小时候教育我主要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深入骨髓,我允许第一阶段的出现,我自省而不自责,允许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过程。第四阶段是我偶尔会体会到的阶段,照顾到了自己,也允许到他人的自由,特别舒服。第三阶段是我现在最常出现的阶段,在压力和情绪状态下选择沉默的时候比较多,或许会给别人带来距离感,不过我也接受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内心在处理着什么自己清楚就好了。第二阶段相对第三阶段频率少一些。这或许就是成长的过程,一件事情第一次发生我可能在第一阶段,觉察到了当第二次发生的时候我可能就在第二阶段了,第三次的时候我又有进步了,就是这样不停的觉察,不停的有些细微的进步,我们作为父母的成长有时候确实是很缓慢的,这很难,但我相信可以做到。
曾经我也对界限这个词语感觉很冷漠,很有距离感,似乎意味着两个人没有互动。其实不是,我们外在的关系模式其实是内心关系模式的投射,比如因为认为辛苦是值得被感谢的,那么我在对别人做事情的时候也就是要求别人为我的辛苦而感谢我,如果不感谢我,我就会失望。比如读书读的少所以我今天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我会投射给孩子今天必须努力学习否则以后你会跟我一样有这样的不满意的工作,所以我接受不了孩子不努力学习,不能接受孩子成绩不如他人。这样相互缠绕,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有界限感,我们懂得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个体,也可以理解为平行线,我们相互陪伴,相互鼓励,我们同时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负责,不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去干扰别人,我想办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我也可以请他人帮助我,但是不建立在指责或者委屈自己的基础上伤害关系,明白我的情绪是属于我自己的。
真正的爱不是委屈自己去迁就别人,也不是牺牲自己去为了别人,更不是强求“我今天这么要求你是为了你将来过的更好”,而是深深的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情绪,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杯满自溢,溢出来的部分去浇灌到别人。而作为父母来说,就是要学会如何满足自己,关爱自己,不断的成长,让自己深深的爱上自己以后,才能真正的去爱上孩子,爱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