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经深得宋太祖赵匡胤宠信,并且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但是他在私德上却常遭后世诟病,在太祖末期,赵普因为受贿等问题已经失宠,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更是对他不冷不热,并且重用了与赵普为敌的卢多逊,这实在让赵普的暮年非常煎熬。
两相相争
卢多逊在太祖时期就一直想着把赵普拉下台,自己当宰相,后来他的愿望实现了,赵普被罢相并且长期受到卢多逊的打压。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九月赵普的儿子、潭州知州赵承宗回到京城迎娶了赵匡胤妹妹燕国长公主的女儿,婚礼刚刚举办完未满一个月,卢多逊就催着赵承宗回潭州上班,赵普彻底发怒了。
机会来了
正在这个时候,如京使告发了秦王赵廷美有刺杀皇帝的阴谋,赵光义便把赵普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赵普回答:“我愿意去监视秦王”,由于常年遭受冷落,在这次召见之后,赵普感觉自己的春天要来了,于是秘密上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意思就是自己常年遭受卢多逊的诽谤,在密奏中,赵普还亮出了一个杀手锏。
杀手锏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过赵匡胤应该是生前就已经决定自己百年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但是这个决定他从未对外公开,所以赵光义即位之后始终无法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就更无法平息“斧声烛影”的传闻。而在赵普的奏章中,却提到了一个崭新的汉语词汇——“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
司马光《涑水记闻》中记载,昭宪杜太后去世前曾经对赵匡胤说,他之所以能够称帝,就是因为后周恭帝年纪太小了,所以,只有立长君才能让国家安定,她临终授意赵匡胤百年之后必须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匡胤答应之后,她又让赵普把这个约定书写下来,藏在金匮之中。但是金匮之盟还有另一个版本,就是宋朝前几任皇位的传承顺序应该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然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至于哪个版本才是真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因为金匮之盟的真实内容早在北宋就已经丢失了。
赵家内乱
赵光义看了赵普讲的这个故事之后,“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师”,并且召见了赵普,对他认错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意思是之前宠幸卢多逊实在是个大错,我前49年(其实他此时才43岁)都全白活了!而在这个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已经相继离世,赵廷美正处在造反的风波之中,于是赵光义便问赵普,自己到底应该传位给谁呢?赵普回答:“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紧跟着这句话写道:“於是普复入相,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得罪,则普之为也”,将赵廷美因造反获罪的责任,全都推到了赵普身上,而赵普也得到了好处——儿子可以留着京城了,自己也重新被任命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