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影视圈一直唱衰武侠电影,认为这种题材不受观众喜爱了,越拍越成了套路。
其实本质问题是很多打着“武侠”名头的电影其实是“伪武侠”,侠味不浓才是症结所在。这就像大家常说的“如今年味不浓了”是一个意思。
在已被认定为“武侠电影”的一些经典大作里,其实也是鱼目混珠。
比如动不动就拿“在国外多么受欢迎”来说事的《卧虎藏龙》,说到底这只是给外国人特供的带有猎奇眼光拍摄出来的“色情片”,徐浩峰有个评价甚为辛辣:“表面上是一个道义压抑爱情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男人寻欢的故事。”
再如《英雄》,抛开当年的特效创新不说,这部片子的问题不光是“伪武侠”,而是“反武侠”,通过一位刺客内心的转变来美化秦王,殊不知秦朝可是法家思想的拥趸,而法家学说更是提出了“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面对死对头,侠义精神在片中没有提炼升华,反而打着为了天下苍生的幌子做了妥协,说到底,《英雄》只是一部武打特效片啊!
还有《东方不败》系列,金庸原著是一部政治隐喻的故事,标准的武侠故事生生改成了邪典意味的儿女情长,外加各种站不住脚的江湖逻辑,它其实是一部爱情动作片啊!
以上这些并不是在批驳他们是烂片,而是如果冠之非武侠的其他类型片,都属于上乘之作,但你非要说它们是武侠片那就是对武侠的侮辱了。
武侠片,不等于功夫片、武打片。
因为其中“侠”的精神内核才是重点,但许多拍武侠片的导演最终走上了歧途,这才是武侠片式微的根源,这可赖不着观众审美的转移。
因此《新龙门客栈》可以算得上武侠电影的标杆,因为它传达的是身处江湖之远、心系庙堂之高的武侠群像,无论是前朝廷官员还是江湖女侠,三教九流为了救护忠良之后,走上对抗东厂的不归之路,这就是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代代相传的侠义精神。
它让我们相信这个世上有比个人安危、江湖恩怨更重要的理想。
相比之下,后来的《龙门飞甲》简直就是一部古装版的“精绝古城”啊!
回到《绣春刀2》,且不说出彩的服化道,就连大幂幂都是演技在线的状态,剧情也比前作成熟了不少(编剧对于崇祯皇帝的污蔑态度,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这已经超出艺术改编的底线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算武侠片吗?
政治权谋脑洞大开,儿女情长各种苏各种狗粮,这都是时下的卖点,但是侠义精神在哪里体现呢?说好的家国情怀呢?这片子应该改名叫“那些年,我的特务生涯”更靠谱。
第一部至少还有时代变革下小人物间的江湖情义在驱动故事,至少有些江湖味,而第二部的主人公彻彻底底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物,他的反抗意识与行为纯粹是建立在个人前程与美色的基础上,这也配称为“侠”吗?
若说武侠电影式微,我认为,更可怕的是它在畸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