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49天
上一篇文章说到,理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我觉察力。自我觉察这个词,我经常说,但似乎从来没有解释过。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自我觉察力?这个当中的自我是什么,我们要觉察的又是什么呢?
在说觉察力之前,我先要说一个重要理论,叫做James-Lang情绪理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C·朗格于1884年和1885年先后提出的一种关于情绪的学说。他们认为产生情绪的原因是内部的、生理的或神经的过程,而不是心理的或精神的过程。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感知。一般认为人先有情绪如恐惧,然后才有情绪的生理的身体的表现,如发抖,逃跑。而詹姆斯认为人遇到某种情绪时,先有身体的反应如发抖逃跑等,然后这些反应所引起的内导冲动传到大脑皮层时所引起的感觉就构成情绪。
这个理论后来受到了很多批判,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我们所感知到的情绪很大程度就是由身体的状态来决定的。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做一个小小的试验:保持一分钟的微笑,你会发现,即便此时没有让你愉快的事情,但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感觉比不微笑的时候更开心一些。这其实就是大脑对身体状态的一种解读。
James-Lang情绪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每天经历的大部分情绪并不是由我们自己主动决定的,而是因为外界的刺激(人事物)先引起了身体状态到底改变,例如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呼吸加快等等,然后才有了意识层面的对情绪的感知。所谓的自我觉察力就是当你身体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你的觉察能力。实际上,情绪的产生和情绪的觉察之间是有着时间差的,有的人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而有的人则会陷在情绪当中,被情绪所掌控。
我还是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吧,那也是我第一次才对“觉察力”有所认知。当时我刚接触一次为期两天的静修活动,并学习了冥想中的呼吸法。静修结束之后的第二天,我被堵在赶往某个活动的途中,车子半天都无法移动,于是,我整个人陷入一种急躁不安的状态,突然间,我对自己的这种状态有了觉知,我发现自己很急躁,而在此之前我只是处于急躁的状态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很急躁。而所谓的觉知就是,就是指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此时的情绪状态”。这种意识有何作用呢?作用很大,因为有了这种意识和觉知,我们便能对这种状态进行主动干预,否者我们就只能受控于情绪。在我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急躁情绪后,我突然间想起了静修冥想课上老师教我们的呼吸法。于是,我尝试着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静静地感受呼吸时胸腔的一起一伏,不一会儿,我便惊奇地发现,那种焦虑烦躁的情绪竟然消失了。尽管还是被堵着无法移动,但我却不再焦虑。这个过程中,外在世界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只是我的内在状态。
这便是自我觉察力的力量——它赋予我们的是掌控自我的能力,和选择的权利。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自我觉察力的时候,他才能拥有所谓的自由,否者我们只是自己情绪的奴隶。
下一篇文章,我再来谈谈冥想的作用与觉察力训练。
后记|那次顿悟之后,我便开始主动进行自我觉察力训练,并有了很好的成果。而今年关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周边神经系统的学习,更让我确认了James-Lang情绪理论的正确性,以及自我觉察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