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被提问支配着的,我们采取有意识地行动之前,都会先问自己,进而对下一步行动作出选择;或者向别人提问,解答疑惑,明白未知,获取支持,探求彼此!古典大大在《跃迁》一书中说道:提问能力和整合能力将成为最重要的两项学习能力。那么,你会提问吗?
端午节早上,一家人吃过早餐,准备着出游前的准备,父亲准备出门前把炮制了一晚上的“端午驱虫水”洒向家里的每个角落。当他端着水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惊讶地问道:“爸,你干嘛呢?”
“我撒点蒜水,端午驱一下家里的虫子和蚊子!”爸爸语气已然不善,防卫机制已经建立。
“蒜切这么细,你和这水撒到各个角落,是不是会很难打扫?”我盯着他碗里的水和蒜末末问道。
“你懂什么?驱虫,要撒的!”我的问题已经让他不爽;
“那你撒了之后,那些蒜末末在角落里干了长霉了会不会有更多的虫子和细菌产生呢?”我不依不饶,心里对父亲的这个端午节的“习俗”表示强烈地怀疑。
“那我倒了,不撒了!!”爸爸生气地拿进厨房,把蒜水倒掉,然后自己跑房里生闷气去了,我们出游的心情莫名其妙地被破坏殆尽。
明明是我不知道父亲在做什么提出了疑惑,但是我那两个“是不是会很难打扫?”、“会不会有更多的虫子和细菌产生?”封闭式问题使得整个沟通恶化,充满着质疑,感性且不易控制自己情绪地父亲很容易竖起自己的防卫体系,最终导致事态“恶化”。
————分————割————线————
什么是“封闭性问题”呢?和它相对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片段选自片段选自《学会提问》(实践篇)【日】粟津恭一郎P.085—088)
【 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回答的范围像“是或不是”“不是A就是B”这样,事先即已限定的提问。
例如,“作业做了吗”“跟客户联系了吗”等提问,就属于封闭式提问。由于这种提问能得到明确的回答,所以用在确认已发生的事实或对方的意见时,会很有效。
此外,对于被问者而言,由于封闭式提问基本都可用二选一的“是或否”来回答,所以也有心理负担(思考时间)少的优点。
不过,封闭式提问也存在这样一个大缺点——因为回答受到限制,所以谈话得不到扩展。通过是或不是、做了或没做等二选一的回答,无从得知被问者的想法,以及采取该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其最大的缺点是,一且始终重复封闭式提问,容易令对方感受到到“我怀疑你”的言外之意。
相反,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回答方式不受限定、能够自由措辞回答的提问。
“你觉得这次的新商品如何?”
“怎样才能提升团队业绩?”
“什么时候会令你感到干劲高涨?”
这些都是开放式提问中较易理解的例子。相对于能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使用了“时间、地点、人员、对象、原因、方法等“5W1H”的疑问词。
经常有人判断不出自己的提问是开放式提问还是封闭式提问。这种时候,不妨在心里把问题译成英文试试。如果是以“ Do you”“ Are you”开头的提问,就属于封闭式提问。
只要是以“ Do you”“ Are you”开头的提问就不能当成用以扩展谈话的开放式提问。请务必依据句型来判断。 】
————分————割————线————
就像上面那个和父亲的询问对话中,如果我在问话之前先鉴定一下自己的问题:回答问题的答案貌似只能是“是”或“不是”,“会”或者“不会”,我应该停下来,把问题转换成:“等蒜水干了,蒜末留在角落要如何处理呢?”这样,父亲可能会去思考“扫的话会很难打扫,那就不扫吧。”
然后回答我:“干了就让它干了呗!”
那我接着诚恳地问:“蒜末干了之后,等它的驱虫杀菌效果消失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
这时,父亲会自己想:“是呀!那些蒜末会发霉的,那好,我就去把蒜末过滤一下,只撒蒜水好了。”这样的提问,我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父亲也不会因为我的质疑而生气,反而自己想到过滤的处理方式,皆大欢喜。
————分————割————线————
如何区分和转化“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
当我们听到任何形式的或巧妙或直接的告知、建议、忠告时,会有什么反应呢?
无非是两种:要么找到方法来拒绝,要么遵从。拒绝者,由于指引的内容激起了他们的防卫心,从而引发辩论和解释,同时丢弃了指引中任何有价值的部分;而遵从者,由于认同并且按照指引的内容采取行动,那么他们会把成功或不成功的责任都推到指引者身上。
而所有提问如果带着教导、评估、指挥的目的,那么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它阻碍了回答者去聆听自己内在的指引,而去关注过去,去解释、辩护或者合理化过去的选择和行动结果,而好的提问,它会让回答者听到问题后轻松自然地联系自己的过去的选择和行动以及结果开始思索,自我引导地找到更多可能的答案,通过这种的内在觉察,发现自己真实的意图,自我决定最想要的未来。
开放式提问,不能以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一般含有5W1H等疑问词,一般用以询问“时间、地点、人员、对象、方法、原因”的提问方式,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有多种思路来回答,因而可以引导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思索,从自己生活中找到最合适的答案,因为它的回答方式的不受限制,谈话的内容可以扩展,使得交谈可以更加流畅地进行下去,让回答者一步一步地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自发地找到内心的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充满了暗示:“对,你自己可以想到的答案,你自己可以得到解决方案,你可以的,我相信你!!”这种深深的尊重和信任,让回答者充满了力量去挖掘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并以自己的方式去行动。
而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封闭式提问,有让谈话被封闭的倾向,谈话内容无法扩展,也无从得知被问者的想法,还容易让对方感受到:“我怀疑你”的言外之意。
所以持续使用“开放式提问”,应该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大量的“优质提问“。
如何把“封闭式提问”转变成“开放式提问”呢?
1、在问题出口前,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可不可以直接用“是”或“否”来回答?
2、无法确定?在心中转换成英文,如果是以“Do you””Are you”开头的提问,就是封闭式提问(英语好的朋友请选择使用);
3、把问题的主体内容提出来,加上5W1H等疑问词(what-是什么对象,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who-什么人,why-为什么,how-如何实现、效果如何、后果如何、多长时间、多少次......),就变成了开放式提问。
例如:孩子在玩耍,你准备问他:“作业做了吗?”这个问题,你问出口之前,先在心里问问自己,如果是我,面对这个问题将如何回答?无非两种:“做了”和“没有”。毫无疑问,这是个封闭式提问,那么这个问题里面本身就包含着质问和怀疑,转变一下思路,这个问题的主题是问孩子“做作业”,你可以问:
最近你最想做的作业是什么科目的?
今天最多的作业是什么?
需要花多长时间可以完成今天的作业?
如果需要找人帮助你做作业,你最想找谁?
这些问话,就避免了质疑,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今天的作业,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需要帮助的可能,增加他自己去解决做作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力。
不是说每次提问你都必须要使用开放性问题,在我们确实有疑问需要解决,有事情需要确定,封闭式提问也必不可少,巧妙地封闭式提问也能让回答者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但是拓展性不够,而开放式提问,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做出未来决策,解答对方疑惑时使用,会让对方自己通过对内心探索,自我引导式的找到答案,但是很多时候也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等副语言信息,不能让对方产生:”你都知道答案还问我!!”的感觉。
所以学会提问,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的技能,我将持续学习提问能力,并把它实践于我的教学和生活中,优秀的学习促进者不是一个给出答案的人,而是一个引导思考的提问者。
(这是我读书的一些思考和摘抄,结合我参加近两个月“拆书帮RIA便签训练营”的作业写的原创,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简书,给我留言评论,也可以点赞,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输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