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四)完结篇

笔者此前说过,朱棣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严苛的文武教育,而且很得朱元璋认可,朱棣并非颟顸之辈。那么,朱棣难道不知道建文帝修改的法度并非一无是处吗?


朱棣难道不知道建文帝贬黜的官员也有十恶不赦的吗?


朱棣难道不知道忠于建文帝的大臣里面有读书人的种子吗?


很显然,朱棣是知道的,他之所以仍坚持这么做,就是想急迫地诋毁建文帝,进而塑造自己的正统性。


他杀掉方孝孺宗族及亲友八百七十三人,灭齐泰、黄子澄全族,杀景清、刘璟(刘伯温之子)、练子宁等,同样是为了消除质疑自己的声音。


呜呼!同样是大明天下,只因叔侄相争,不仅造成生灵涂炭,更让朝堂上流血漂橹,朱棣虽然登上皇位,但他逃不过“血腥”的一面。


为使自己的身份不受质疑,朱棣还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诋毁兄长朱标。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当了25年的太子,他深得朱元璋之心,是历史上较为优秀的太子代表。朱棣登基后,立即取消了朱标“孝康皇帝”的尊号。


《明太宗实录》中,朱棣曾委婉表示:


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


朱棣的意思是说:朱标这个太子太过柔弱,朱元璋不是很满意。


永乐朝成书的《奉天靖难记》,这样评价朱标:


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


意思是说:朱标失德,经常忤逆朱元璋。朱元璋多次纠正他,他竟然有怨言,常常在宫中诅咒自己的父亲。


这种描述,不仅否定了朱标的能力,更否定了他的品性。


朱棣这么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既然朱标不是合格的太子,那么自己作为朱元璋临终前年龄最长的儿子,就有了即位的合法性。



当年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前太子李建成荒唐无能,不是一位合格的太子。可见,唐太宗和明太宗手段何其一致!


《战国策·韩策二》有云:


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当然,朱棣是站在封建顶层的政治家,早已不是什么“君子”了。


五、明朝的超级盛世

作为篡位者,能证明自己的不是正统地位,而是治理国家的能力。靖难之役后,淮河以北饿殍遍野,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朱棣登基后,下令减免山东、河南、北平等饱受战乱州县的赋税。为了鼓励百姓回乡复业,朱棣将耕牛、农具作为“补贴”。另外,朱棣要求官员体察民情,广建学堂,大力提升百姓教化。


朱棣还规定,朱棣还派遣“民情观察员”,时刻来到民间搜集百姓疾苦,凡是遇到灾害,朝廷要及时赈济,并减免赋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棣爱民之心很快得到了回报,永乐年间百姓很快得到休养,为接下来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加强统治,做了四件对明朝影响深远的事情:


第一件是建立内阁制度。


洪武年间,胡惟庸密谋造反,朱元璋从此废除宰相,让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宰相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理政的效率。同时,也对帝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勤政。


因为没有了宰相作为中枢,皇帝就要直接面临诸多政务,这种要求,朱元璋可以做到,后世帝王不一定能做到。例如,朱棣志在天下,不想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处理朝政上,于是,他便发明了内阁制度。朱棣请解缙、黄淮、杨士奇等人做自己的“私人秘书”,为自己参谋政务,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官集团。



永乐年间的内阁只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随着“仁宣”时代的发展,明朝内阁制度延续了200余年,对明朝影响深远。


第二件是迁都北平。


当年朱元璋起兵濠梁,定都金陵(时称集庆),改名为应天。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先后考察过洛阳、开封、西安等古都,最终决定不迁都。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对北平相对熟悉,他认为,北平是王兴之地,又是汉蒙各族贸易中心和军事重地。再加上北平交通便利,若能控制北平,对北能抵抗蒙古人的入侵,对南能统领中原。因此,在朱棣的强烈要求下,明朝于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



朱棣的迁都,基本上改变了明朝的国运,它倒逼京杭大运河重新疏通,造福万民,更直接决定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政治格局。


第三件是并行厂卫。


朱棣即位不久,便立即恢复了被朱元璋罢免的锦衣卫,又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让天下臣民都在厂卫的监控之下。不可否认的是,朱棣监控天下有心虚的表现,但厂卫制度的确稳固了他的统治。至此,厂卫制度成了大明王朝独特的标签。


第四件是削藩。


作为当年建文帝“削藩”的苦主,朱棣深知削藩对藩王意味着什么。但若不削藩,王朝必将受到威胁。因此,朱棣采取了比建文帝更加高明的削藩方式,朱棣的削藩其实只干了三件事:迁徙、削弱和废除。


简单来说,就是把实力较强的藩王迁徙到内地;然后削减藩王所管辖的护卫;废除有重大恶行的藩王。



这其中,最倒霉的便是宁王朱权。当年朱棣起兵时曾承诺和宁王“公分天下”,当朱棣登上皇位,宁王发现自己被骗了,他不仅没凡是入京觐见的地方官,必须陈述当地的民情,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不仅如此,朱棣还派遣“民情观察员”,时刻来到民间搜集百姓疾苦,凡是遇到灾害,朝廷要及时赈济,并减免赋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棣爱民之心很快得到了回报,永乐年间百姓很快得到休养,为接下来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加强统治,做了四件对明朝影响深远的事情:

第一件是建立内阁制度。

洪武年间,胡惟庸密谋造反,朱元璋从此废除宰相,让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宰相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理政的效率。同时,也对帝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勤政。

因为没有了宰相作为中枢,皇帝就要直接面临诸多政务,这种要求,朱元璋可以做到,后世帝王不一定能做到。例如,朱棣志在天下,不想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处理朝政上,于是,他便发明了内阁制度。朱棣请解缙、黄淮、杨士奇等人做自己的“私人秘书”,为自己参谋政务,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官集团。

永乐年间的内阁只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随着“仁宣”时代的发展,明朝内阁制度延续了200余年,对明朝影响深远。

第二件是迁都北平。

当年朱元璋起兵濠梁,定都金陵(时称集庆),改名为应天。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先后考察过洛阳、开封、西安等古都,最终决定不迁都。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对北平相对熟悉,他认为,北平是王兴之地,又是汉蒙各族贸易中心和军事重地。再加上北平交通便利,若能控制北平,对北能抵抗蒙古人的入侵,对南能统领中原。因此,在朱棣的强烈要求下,明朝于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

朱棣的迁都,基本上改变了明朝的国运,它倒逼京杭大运河重新疏通,造福万民,更直接决定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政治格局。

第三件是并行厂卫。

朱棣即位不久,便立即恢复了被朱元璋罢免的锦衣卫,又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让天下臣民都在厂卫的监控之下。不可否认的是,朱棣监控天下有心虚的表现,但厂卫制度的确稳固了他的统治。至此,厂卫制度成了大明王朝独特的标签。

第四件是削藩。

作为当年建文帝“削藩”的苦主,朱棣深知削藩对藩王意味着什么。但若不削藩,王朝必将受到威胁。因此,朱棣采取了比建文帝更加高明的削藩方式,朱棣的削藩其实只干了三件事:迁徙、削弱和废除。

简单来说,就是把实力较强的藩王迁徙到内地;然后削减藩王所管辖的护卫;废除有重大恶行的藩王。

这其中,最倒霉的便是宁王朱权。当年朱棣起兵时曾承诺和宁王“公分天下”,当朱棣登上皇位,宁王发现自己被骗了,他不仅没有得到好处,还被朱棣下令迁徙到了南昌。因此,朱棣背上了“骗弟”的标签。

朱棣的削藩,让朱元璋当初封藩的设想慢慢成为空谈。明朝末年,当李自成的大军血洗一座又一座藩王府邸时,明朝藩王实际上早已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

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他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因此在开疆扩土方面颇有追求。朱棣曾五次北征蒙古,打得蒙古三大部落不敢南下牧马。他出兵安南,将越南并入明朝疆域。另外,朱棣驻军哈密,加强西北统治;辽东抗倭,打出中华气势。

朱棣对明朝影响深远,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朱棣同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帝王。明朝永乐三年,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开始出海远洋,郑和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和伊斯兰圣地麦加。这种庞大的远航团队,比欧洲的哥伦布早80余年。

最为难得的是,郑和的舰队从没有殖民、抢掠的记录,他每到一地,都在宣扬中华文明,七次下西洋,让中华民族和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胸怀。时至今日,郑和的“遗产”仍在,一带一路仍不忘当年郑和之功。

盛世必重修文,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耗时五年之久,终成《永乐大典》。该书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医、卜、僧、道、天文、地志无所不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版图中,《永乐大典》犹如一座丰碑,让后人叹为观止。

六、明成祖的文治武功

朱棣在位22年,加强君主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逐渐富足,疆域一再扩大,万国来朝,让明朝的综合国力雄居亚洲乃至世界前列,他俨然创造了一个超级盛世。

梁启超曾说: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

梁启超把朱棣和汉武帝、唐太宗并列,笔者认为,从政治成就上来说,朱棣配得上这个类比。

然后,后人评价明成祖,在肯定他的政治成就的同时,总绕不开他血腥篡位的一面,例如,朱棣辜负了朱元璋的重托,抢夺了侄子的皇位,甚至诋毁自己的兄长,欺骗自己的弟弟,血腥屠戮忠直之臣等,这些都是朱棣的阴暗面。这样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他呢?

笔者认为,政治成就和阴暗面都是朱棣人生的重要部分,不用回避。

在笔者看来,朱棣确实是一位篡位者,但这和他的政治成就并不矛盾。换句话说,在封建文化中,朱棣的确是靠藩王造反而上位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雄主。

朱棣是个造反者,但他创造的“永乐盛世”,实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超级盛世。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朱棣虽然私德有亏,但还给了明朝一个盛世,这样的朱棣,有愧于父兄,却不愧于朱明王朝。

遣“民情观察员”,时刻来到民间搜集百姓疾苦,凡是遇到灾害,朝廷要及时赈济,并减免赋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棣爱民之心很快得到了回报,永乐年间百姓很快得到休养,为接下来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加强统治,做了四件对明朝影响深远的事情:

第一件是建立内阁制度。

洪武年间,胡惟庸密谋造反,朱元璋从此废除宰相,让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宰相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理政的效率。同时,也对帝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勤政。

因为没有了宰相作为中枢,皇帝就要直接面临诸多政务,这种要求,朱元璋可以做到,后世帝王不一定能做到。例如,朱棣志在天下,不想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处理朝政上,于是,他便发明了内阁制度。朱棣请解缙、黄淮、杨士奇等人做自己的“私人秘书”,为自己参谋政务,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官集团。

永乐年间的内阁只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随着“仁宣”时代的发展,明朝内阁制度延续了200余年,对明朝影响深远。

第二件是迁都北平。

当年朱元璋起兵濠梁,定都金陵(时称集庆),改名为应天。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先后考察过洛阳、开封、西安等古都,最终决定不迁都。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对北平相对熟悉,他认为,北平是王兴之地,又是汉蒙各族贸易中心和军事重地。再加上北平交通便利,若能控制北平,对北能抵抗蒙古人的入侵,对南能统领中原。因此,在朱棣的强烈要求下,明朝于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

朱棣的迁都,基本上改变了明朝的国运,它倒逼京杭大运河重新疏通,造福万民,更直接决定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政治格局。

第三件是并行厂卫。

朱棣即位不久,便立即恢复了被朱元璋罢免的锦衣卫,又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让天下臣民都在厂卫的监控之下。不可否认的是,朱棣监控天下有心虚的表现,但厂卫制度的确稳固了他的统治。至此,厂卫制度成了大明王朝独特的标签。

第四件是削藩。

作为当年建文帝“削藩”的苦主,朱棣深知削藩对藩王意味着什么。但若不削藩,王朝必将受到威胁。因此,朱棣采取了比建文帝更加高明的削藩方式,朱棣的削藩其实只干了三件事:迁徙、削弱和废除。

简单来说,就是把实力较强的藩王迁徙到内地;然后削减藩王所管辖的护卫;废除有重大恶行的藩王。

这其中,最倒霉的便是宁王朱权。当年朱棣起兵时曾承诺和宁王“公分天下”,当朱棣登上皇位,宁王发现自己被骗了,他不仅没有得到好处,还被朱棣下令迁徙到了南昌。因此,朱棣背上了“骗弟”的标签。

朱棣的削藩,让朱元璋当初封藩的设想慢慢成为空谈。明朝末年,当李自成的大军血洗一座又一座藩王府邸时,明朝藩王实际上早已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

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他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因此在开疆扩土方面颇有追求。朱棣曾五次北征蒙古,打得蒙古三大部落不敢南下牧马。他出兵安南,将越南并入明朝疆域。另外,朱棣驻军哈密,加强西北统治;辽东抗倭,打出中华气势。

朱棣对明朝影响深远,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朱棣同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帝王。明朝永乐三年,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开始出海远洋,郑和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和伊斯兰圣地麦加。这种庞大的远航团队,比欧洲的哥伦布早80余年。

最为难得的是,郑和的舰队从没有殖民、抢掠的记录,他每到一地,都在宣扬中华文明,七次下西洋,让中华民族和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胸怀。时至今日,郑和的“遗产”仍在,一带一路仍不忘当年郑和之功。

盛世必重修文,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耗时五年之久,终成《永乐大典》。该书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医、卜、僧、道、天文、地志无所不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版图中,《永乐大典》犹如一座丰碑,让后人叹为观止。

六、明成祖的文治武功

朱棣在位22年,加强君主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逐渐富足,疆域一再扩大,万国来朝,让明朝的综合国力雄居亚洲乃至世界前列,他俨然创造了一个超级盛世。

梁启超曾说: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

梁启超把朱棣和汉武帝、唐太宗并列,笔者认为,从政治成就上来说,朱棣配得上这个类比。

然后,后人评价明成祖,在肯定他的政治成就的同时,总绕不开他血腥篡位的一面,例如,朱棣辜负了朱元璋的重托,抢夺了侄子的皇位,甚至诋毁自己的兄长,欺骗自己的弟弟,血腥屠戮忠直之臣等,这些都是朱棣的阴暗面。这样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他呢?

笔者认为,政治成就和阴暗面都是朱棣人生的重要部分,不用回避。

在笔者看来,朱棣确实是一位篡位者,但这和他的政治成就并不矛盾。换句话说,在封建文化中,朱棣的确是靠藩王造反而上位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雄主。

朱棣是个造反者,但他创造的“永乐盛世”,实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超级盛世。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朱棣虽然私德有亏,但还给了明朝一个盛世,这样的朱棣,有愧于父兄,却不愧于朱明王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