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周期”的说法既是对中国经济短期的误导,更可能是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严重误判。
文|马光远
特约编辑 | 马小琳
来源 | 中外管理杂志
7月份的经济数据,给一些热衷预言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人泼了盆冷水。这盆冷水来得实在太及时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1
警惕“反弹周期”的误导
2017年年初以来,因为中国经济指标的回暖,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了所谓“新周期”的讨论,这种讨论随着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6.9%的数据而达到了高潮。实事求是而言,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的确靓丽,无论是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进出口,还是房地产,都交出了一份绝对超预期的答卷。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中国经济会不会有新周期,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简单以半年的反弹,就轻言中国经济已经告别多年下滑,进入所谓的“新周期”,不仅乐观得让人可怕,更主要的是,这种所谓“新周期”的说法既是对中国经济短期的误导,更可能是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严重误判。
在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周期指的是一个包括扩张、衰退、收缩和复苏的完整过程。很显然,目前中国经济界讨论的“新周期”和经典的经济周期是两码事。
过去多年我一直讲,6.9%也好,6.7%也好,放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都不是很差的数字,经济增速相对于过去的下滑,也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消极”的周期。我之所以一直反驳中国经济学界一看到数字反弹就动辄判断“拐点”到来的观点,根本原因在于,这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
对中国经济应该有信心,但如果将大量的心思放在短期数据上来找“亮点”,并由此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或迎来拐点,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最没信心的表现。
2
从容面对“长周期”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17年7月,政治局会议研判中国经济时特别提到,“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里提到的“长周期”非常重要,“长周期”比“新周期”更精准地把握了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所谓长周期,就是供给侧改革,就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升级转型,就是用供给侧的高度和标准来判断,而不是靠短期数据。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笔者认为,如果中国经济真的有什么“新周期”的话,我们对其的理解起码有三个内涵:
第一,新周期必须有新的动能,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是判断新旧周期的关键,就此而言,这个转换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第二,新周期必须有新的产业,也就是判断“新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尽管“新经济”方兴未艾,但还难以替代过去的“旧经济”;
第三,“新周期”需要新的国民财富的分配结构,需要启动消费所必须的收入结构,这个过程还很漫长。
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很清楚了。我们有信心认为,中国经济的很多方面都在悄然嬗变,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真正的“新周期”前夜。我们希望在真正的“新周期”,讲中国经济的“新故事”,而不是一方面预判新周期,另一方面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老调子上。
要站在一个长周期的高度,从容面对中国经济数据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