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这是一本70年代出版的作品,思想前卫的同时感叹作者能把很多学生头疼的生物化学知识讲的如此简单和生动。(也很庆幸高中生物没有还给生物老师)
我们可以认为作者的长篇大论只是为了证明“自私的基因”,也可以说是以基因为主角,演绎了生命的发展和自然界中生物的各种行为。通过大量的生物知识和生物行为案例,最后表达了一个观点:生物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一切生物的行为,都是自私的基因在控制着,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生存,尽量的扩大自己在基因库中的队伍。
从生命起源(复制基因的出现),到自然界不同生物个体的竞争和博弈(不同类生物的进犯行为、近亲个体的利他行为、物种的计划生育行为以及亲代和两性之间的竞争博弈行为)的行为,最终达到的结果是,自私的基因通过控制个体的行为策略,以扩大基因自己在基因库的队伍。
于是,我们所看到的生物亲代抚养子代、乳燕杀害兄弟姐妹、工蜂牺牲自己保存群体的无私奉献、生物救助同类等都是基因给予他们的策略。这些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都是自私的基因的结果。
这样的结论映射到人类之后,父母抚养子女这种人类基本美德的行为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的伟大,而类似的从书中传达出来的其他信息,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去看,是多么的冷酷无情。而对于部分思想保守者,这可能是毁三观的结论,是无法接受的事实。但这种赤裸裸的结论,对于我们认识生命,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确实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的思想将得到很大的开放,不会受限于我们所知道的“常识”。
自私的基因充满了我们每个人的个体中,而认识自私的基因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知道自私的基因带来的行为并不都是对我们个体有利的。但我们人类所拥有的一项特殊技能——意识,我们对于基因已经有了先见之明,当我们带着对基因的认识去思考时,我们会做出最有利于我们自身而不是基因的决策。
而从作者的观点,我们已经产生了新的“复制基因”,做出了一些脱离生物基因控制的东西——文化。音乐、语言、宗教等等,他们都是文化的“物种”,文化基因有长寿、可复制、会出错(突变)的生物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