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的室友迷上了一档极其没有“营养”的综艺节目,用他自己的话说,平常看节目的时间本就少,但就这么稀里糊涂着了道了。
节目叫《三时三餐》,正如其名,整个节目没干别的事儿,就是几个明星每天倒腾自己的一日三餐,吃完早餐就得想午餐吃什么,吃完午餐歇会就得发愁晚上咋整。几个大老爷们拿着极其有限的经费,远离市中心,杵在一块菜地面前就为了填饱肚子发愁。
这应该是最无聊并且浪费时间的节目设定了吧?但室友就看得欲罢不能,节目里无聊琐碎的日常对话也觉得有滋味起来。这也正是这个节目的妙处,完全摒弃符合都市生活的紧张密集快节奏,当它把生活的所有细节纤毫毕露地展现到你面前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慢下来,并且撩动你心中对平实生活的原始憧憬。
室友其实是个非常爱生活的人,触动之下,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做了一顿极其丰盛的晚餐,炖肉,扁豆焖面,再用炖了肉的汤汁卤蛋,还做了千层饼。热爱厨房的朋友应该知道认真做菜其实是个非常费时费心费体力的工作,大量的准备工作,调料得齐全,做荤菜涉及到的程序更多,洗净焯水放在高压锅里炖,拿出来可能还要炒烩,最后还得摆个盘,然后找好角度调好光线致美一拍。对于吃饭吐饱或省事的人来说,花一下午的时间去准备菜做菜可不就是极度的“浪费”么?
那花一下午的时间看蝴蝶和花一下午的时间去看书,那个行为更“高尚”是否当下立见?
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定义“浪费”的?
回想我们一路成长的种种,从小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争优争好,业余的时间被安排上各种补习,学业越来越紧张,每天都是生死线,以为大学终于可以缓冲,好景不长又被匆忙扔到社会上任凭挑选,工作后的日子紧锣密鼓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一切都可以预见。
可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当你回首发现,你真的记忆真切回忆甜美的故事片段大多都是你“顶风作案”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的时候,而更意想不到的是:如今身边凭借一技之长异军突起的很多人,都是当年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的人,只不过他们浪费得全情投入,充分汲取其中趣味,最后居然转化成了巨大的产能,让他们中的不少人早早实现财务自由一骑绝尘。
当然这依旧是个非常功利世俗的说法,但同样也说明一个问题,常常世俗眼中的价值判断都具有非常“当下”的特点,然而这个标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谁也不会说打游戏能打出名堂来,但我们今天能看见的是,那些痴迷游戏浪费大把学业时间的人,他们中的优胜者创立了自己的游戏频道,摇身一变成为游戏主播,在一个过去如此被人嗤之以鼻的爱好中获得了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财富。直接走上了一条开挂的人生巅峰之路,而这个时候再用这个既定结果去检验曾经笃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就显得滑稽可笑了。
《七堂极简物理课》里面说得有意思: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他举了爱因斯坦的例子,当时爱因斯坦受不了德国高中的严苛教育中途退学,回到位于意大利帕维亚的家中,他阅读康德的著作,偶尔去旁听帕维亚大学的课程,但他听课只是好玩,不考试也不注册学习,而这段经历对于他未来的所成非常重要。
当然事实上时大多数人是不成功的那个群体,撇开对于成功的贡献,这个“浪费”的意义则更在于给自己自主选择、寻觅并且沉溺的机会,在主观爱好的作用下,养成更加独立完善的人格和人生追求。而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并不曾拥有这个机会。
现在总有人说要逃离朋友圈,虽然大多数是逃离未遂,但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圈子里透露出浓烈的物欲和焦虑,即便隔着电子屏都能感受得到。仿佛圈子里的所有人都陷在一片持续升温的高汤里。熬着,熬着,炼成火眼金睛的人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最后成了那失去效用的药渣,被陆续倾倒入下水道里。
既然忙碌无法避免,不妨在绝对的忙碌时间中抠出一小块真空时间,北京瘫也好,睡也好。在和时间摩挲打量的过程中,去试图寻找一种,叫做生活痕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