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看到在玩具店里孩子要买玩具
父母:不买了,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走吧回家!
孩子:不嘛,我就要买这个!
父母:不买!你走不走,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撒泼打滚或者是哭喊着追着父母
很多家长说,他都是被爷爷奶奶惯坏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生下来前面那3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可以直接放回去给爷爷奶奶带大,特别是远离家乡工作的爸爸。
我老公在最开始小宝生下来的那几年就跟我一直闹说要把孩子送回去给奶奶带,其实我也很理解男人是想法,他们是觉得自己远离家乡,没有办法去陪伴父母,心理愧疚就把自己的小孩送回去陪伴父母。
最开始我只是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但是在学习了亲子教育以后我才更加坚定自己不送孩子回去的想法。因为孩子0-3岁是无条件需要父母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时候。
最近我听了樊登老师解读的《父母的语言》,我又迭代了自己的知识,原来0-3岁孩子不仅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阶段,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语言更重要!
在最开始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我们最先教他的都是“爸爸、妈妈、太阳······”等一些名词。我们很少去教他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
所以在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跟家长沟通,所以他只会出现以上的撒泼打滚,惊恐地追着父母哭喊。
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就教你如何使用三T原则去引导孩子。
第一个T:共情关注
就像上面这个案例如果用共情关注我们是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绪,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平视他的眼睛跟他说:你很想要这个玩具对吗?先看见他的情绪。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只用封闭式的问句去问孩子,这样是不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用了第一个共情关注去问他,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他一定会说对,或者是点点头。
这个时候你要问问他:能跟妈妈说说你为什么想要买这个玩具吗?他可能会说:我就是想买,就要买。很多时候到这里父母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会去呵斥孩子。
以前我也会跟孩子发飙,但是这个时候还请各位老母亲们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回想一下你的目的,真的是发火?还是想要和孩子沟通?父母们要慢慢改变,孩子也不是一次就能变好的。请多点耐心引导。
或者是在平时,哪怕是在看熊出没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陪着孩子看看,当光头强被摔或者是受伤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现在光头强是什么感受?如果他不知道可以引导他,会不会觉得很疼,心理很难过?沮丧?多帮他学会一些感受的词语。
第三个T:轮流交流
轮流谈话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回应,就经常很多时候孩子都没说完,或者是没说我们就帮他把话说出来了。父母和孩子交流要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回应。
樊登老师还加了第四个T:就是关掉它
现在是数字时代,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拿着手机,孩子也拿着手机。但是电子产品是不能替代父母去给予孩子互动和回应的。他看到电视机里的熊大熊二打架,他是完全体会不到疼的感觉,但是跟你在一起如果他动作重了你会皱眉头,不开心,他就知道,哦原来这样去跟别人交流,别人会不开心,以后他就知道了。然后他冲你做搞怪的动作逗你笑,他看见你笑了,他就知道,这样和别人交流别人会开心。
孩子都是从日常和父母相处去习得很多为人处事的知识。
我很庆幸自己独到这本书,因为里面有很多不应该教育孩子的情景我也曾经有过。现在知道了以后有这个行为的时候就会先去觉察,然后慢慢去改变,我们要允许孩子慢慢变好,也要允许自己慢慢来。毕竟一辈子那么长。就像我豆姐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另外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