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却不用,你渴望的只是「占有」,却从未想过真正「拥有」。
最近风风火火的知识付费经济,突然间让很多平时高高在上的大咖在手机里为你娓娓道来一个个的鲜活的知识,让一众成功人士在电脑前为你滔滔不绝。兴奋地想象着以后自己的改变,毫不犹豫的剁手。几个月后,他们仍然在激昂地「指点江山」,知识仍旧有用,我却没有了「新鲜劲」和「毅力」。
就像买到了书,就会变得心安理得,因为我知道可以,慢慢去看;就像住在杭州,却很少去西湖,是因为我知道可以,想去就去;就像收藏了的东西,却再也没有动力去第二次学习,因为我知道可以,唾手可得。
「占有」和「拥有」之间是个只进不出的温柔乡,让你叩开了店门就再也没有离开的打算;是个悠远漫长的黄粱梦,一旦入眠就再也不愿醒来。
买了却不能好好珍惜拥有,你总该三思!
进化让我们只爱「征服」,「喜新厌旧」是我们逃不出的劫。
人类自进化起很长一段时间都饥不裹腹,日日的辛劳、阴晴不定的祸兮旦福造就了我们一个无比强烈的信念:别满足于今天得到的,去追寻那明天的未知。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占有」就已经意味着行动的结束,应该准备开启另一场未雨绸缪的「征服」。
而即使得到开始享受一样东西之后,你都会觉察到给你心理上带来的「享受和满足」会慢慢的变少。在经济学上,这个现象叫做「边际效用递减」。就是随着使用频率或者时间的进行,一样东西所带给你的价值会越来越少:一个馒头,当你饥饿和饱腹时候价值是不一样的;用久了的手机也再也不会像最初得到时一样小心呵护。
「征服」是我们骨子里的最爱,「喜新厌旧」是我们基因里的注解。也印证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买意味着结束,你总该三思!
控制自己只是一个奢望,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G.K.切斯特顿
在刚过去的双十一,你会因为上千万人去抢有限数量的商品而变得疯狂,明天就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又有多少人为了「有人抢」而盲目加入。
东西越稀缺,价值约高;东西获取越难,即我们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我们却越发地想要得到它。还记得被苹果运用的如火纯情的「饥饿营销」,即使你知道这个策略又如何,你的身体总是诚实的。
「想买却买不到」比起「开放的购买」更危险。
「买买买」中的你是不理性的,你总该三思!
不是不买,而是买了就应立刻去实现它的价值,别在拖沓中失去对最初美好的追求,还学会骗自己「一直拥有」。
别让五百万的房子里还堆着十个平方的废物,岂不知他们价值五十万,请腾出点「精致」;别让家乡山水只出现你和外地朋友的谈资里,多去走走欣赏,请看出点「风景」;别让家里的盆盆罐罐蜗居于一个阴暗的角落,拿出来种些花草,请栽出点「生机」;别让你冲动时购买的一把把口红乱摊于梳妆台过期,拧开每一支都擦一擦,请涂出点「颜色」。
「精致」、「风景」、「生机」、「颜色」……买了若不用,你凭什么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