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七夕,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博等门户网站,都成为了恋人们广而告之幸福心情的聚集地。最近,人们对于节日的热情日益升温,这种现象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当今社会里越来越热的词:仪式感。
也许你并未在意,你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宣扬仪式感的信息入侵。比如,现在已沦为嘲讽对象的:你好,X月。又或者起个大早做一顿精致的早饭,拍照上传朋友圈并配文字:精致的生活从清晨开始。
浏览一下你的朋友圈,又以女生为重灾区,七夕已经被吐槽成比较谁家男朋友有钱的一场炫富大赛,满分的七夕安排必然是:送昂贵的礼物,去最好的餐厅吃烛光晚宴。
这一天鸡飞狗跳的闹剧终于在手机里编排成一句最富有爱意的漂亮语句点击发送:爱情需要仪式感。
似乎我们一夜之间,都学会了一种足以让我们与其他芸芸众生区别开来的词:仪式感。于是,网络上冒出了许多的“生活家”,教你如何将仪式感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细节。
·所有人都想方设法地让每一天都与众不同,吃饭前的手机拍照大会+意味不明的配字,我们每天都在生产仪式感,似乎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幸福满满,睡前要认真感谢上天的恩赐,让人生这么充实又有趣。
在日本年轻人中也有将仪式感发挥到极致的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现充”,现充=现实生活中充实的人,最开始意为无需二次元文化,单凭现实生活就能过得很充实的人,近义词为人生赢家。
一般来说,容姿端丽、学业有成、财力雄厚、交际广泛和恋爱幸福等都可以成为现充的要素。也叫" REAL 充"。尽可能远离二次元,拥抱三次元,让自己现实生活充裕起来。不看动漫就是初步对二次元的隔阂。
随着 ins 的使用,现充文化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并宣扬,合格的现充必然有过美食店排队三小时以上的经历,必然有健身or烘焙or绳艺…等爱好,他们定期旅游,他们是 ins 上忙碌又有趣的灵魂。由此延伸到日本的行列文化,尤其是美食店门口,许多人排队两三个小时也在所不惜。
互联网的兴起让许多东西莫名其妙地流行起来。裹挟在其中的平凡大众未免跟风,在仪式感大行其道的今天,你真的了解仪式感吗?
仪式感其中一个官方的解释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看似无趣的事情。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式感的民族,礼仪之邦可不是说说而已。
儒家文化的“礼”。其本义就是仪式。几千年来我国典籍中凡是记录、论述“礼”的著作,其实都是在讲仪式,其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五礼吉凶军兵嘉,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
中国文化中的“礼”一直在不停地完善,某种程度上甚至扮演着“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但与我们现在的”法“的概念不同的是:礼首先示人以仪式,教人以典章,令人感同身受,进而给人以约束,使人知可为与不可为,行教化之功用。
礼规定了一国上下所有阶层的日常行为,《左传》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其意在此也。
当今社会礼制已经被法制所代替,剥除了礼中的政治意味,便单纯剩下了民俗意味。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外来词,过年的团聚,春运,压岁钱,甚至春晚,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仪式感。
仪式感之于现代人的特殊意味就是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碎升华,将现实拔高至一个诗意的境界,以此来缓解或者逃避现实生活带来的疲惫。
仪式感治愈着都市里穿梭于林立高楼间的男男女女,即使今天你只是埋头于一方小小格子间的普通螺丝钉,仪式感帮助你标记着生活中每一个幸福节点,这些幸福的瞬间,会成为你日后的漫长生活里抵御厌世情绪的最大助力。
无法体面甚至艰难生活着的我们,太需要这看似虚幻的安慰了。说到底,仪式感拯救了挣扎在日复一日普通生活的人们。这大约就是“看电影“和”看2017年第一场电影的区别“。仪式感,是你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然而今天,我们是否过度解读了仪式感呢,你的生活从拥有仪式感开始,是不是已经逐步地被仪式感绑架?
七夕的到来让多少情侣战战兢兢,想法设法地准备惊喜,准备感动,酝酿情绪,预备将所有最感人最煽情的行为爆炸在那一天。
生怕被扣上没有仪式感,不够爱我的帽子。但是回首你们携手走到现在的每一天每一个细节,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做出改变,这质与量的变化本身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仪式感。
庆祝纪念日固然重要,可这纪念日本身也是来自于普通生活中的灵感。
仪式感的产生是让人们感受生活的温暖,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温酒本身是一种仪式感的具体体现,但更重要的是温酒过程中的期待和惊喜,温酒,却不仅仅是温酒,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体验到这一层,才算真正拥有了仪式感,否则,就只是繁琐且意味不明的形式而已。
说到底,是要让你自己去赋予生活以仪式感,而不是让仪式感规划你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仪式感是你出于内心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模仿他人的形式,切莫让仪式感绑架了你的生活。
愿浮世中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
▌作者简介
白衣卿相,一枚有着无数想法的科研少女,喜欢把碎碎念记录下来。关于写作,我表达出来,得到回应,只觉得幸福。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博:@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