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自然万物,你能左右得了什么?活了几十载,又欣赏到了什么?
自然之灵性
最近时常有雨,于是夜晚颇为宁静。每每这时,城市中的人们大都感到较平时更惬意一些,因为脚步似乎终于可以慢下来半拍了。
自然的灵性就在于,于无声处摄人心。
前几天,和一个十岁的小妹妹聊天,她刚从外面旅行回来,给我们讲她的所见所闻,说到兴奋时,她告诉我们,当她站在船上向远处望的几个瞬间,终于明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怎样的情景了,原来苏东坡并没有夸张啊,是真的太震撼了。
这是一个仅仅十岁的小姑娘的丰富感受。
旅行是充满魅力的,更是因为自然是有神奇魔力的。
自立之城市
我们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淡的,不会如苏东坡一般跌宕起伏,不会如张爱玲般充满传奇色彩,也不会像李白一样能游历山水,于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城市丛林中。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篇题目为《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的文章疯狂传遍朋友圈,现在已经被屏蔽掉了。这触动了谁的价值观?又说出了多少人的痛处?
北京,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她其实代表着任何一座我们生活在的城市。
我去问一位土生土长在某个城市中的人,你在这座城市中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里?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说没有,该吃饭的时候搜餐馆,该玩儿的时候搜娱乐场所,不然就是回家。毕竟城市发展确实太快,谁又晓得昨天去的地方今天是否还在营业呢?
可是,这能算借口吗?
偌大的城市,竟然没有一个你喜欢去的地方,仅仅是因为这座城市不够爱你吗?
有没有哪一条街道或者哪一家小店,让你切身地感受到,你是属于这里的,你是了解这里的,你并不是被推搡在人群中却踽踽独行,而是自发地向前走着的。你说你不属于这座城市,那么你有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去爱她呢?
多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一二十年的人,依然完全不了解她呢。
我对所居住的这座城市产生感情,仅仅是源于一家书店,一眨眼已经是五年之前了。时隔多年,我虽然忘记了一些人一些事,只记得,这家书店曾给了我无上的温暖,这座城市我最爱的一条路,就是那家书店所在的那条路。
城市每天都在变化着,发展很快,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新鲜的地方出现,也有更具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
可她也有不变的,过了几年十几年,那条街道还是弥漫着当初走过时的气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归于自然,不变的是景,而在一座城市里,我们真的是需要一些地方或者场所来容纳不愿意改变的内心。
自由之精神
前两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内心引力》。
影片由七位当今优秀的创业者真实出演:食材网店店主把文翰、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庄崧冽、SoLife家具店创始人吴永红、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服装品牌“例外”和公共空间“方所”的创始人毛继鸿、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
这些创始人都足够偏执,足够热血,也足够“挑剔”。若不是因为挑剔,若不是因为对已经存在的制度和设计的不满意,就不会有创新和进步。他们都是现代社会中以入世的姿态独立思考的出世者。如果没有这些如清流般的先驱者,谁来拯救都市人寻求安宁的内心呢。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也许看似是残酷的,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被生活的激流裹挟了。我们总要学会适度去抽离,当每天和朋友谈论完化妆品包包以及房价之后,我们也总要暂时淡忘这些事情的,也许这可以是大方向上的主旋律,但肯定不会是每时每刻的主旋律,不是吗?
你越来越发现一座城市的良心,竟然是一家书店、一家咖啡馆、一家酒吧,或者是一个体育场,因为这些地方你可以时常一去,审视一下自己。
可是,开的店层出不穷,然而真正火的竟然都是一些所谓的连锁店或者是直营店,这些真的都能真正融入这座城市吗?来这里开店的人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了吗?又能懂生活在这里的人多少呢?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你们用全国统一甚至是全世界统一的标配型产品如何去感化不愿意假装生活的人们呢?
与此相反,每座城市也都有一些在尝试做独立品牌的个人或团体,有些越做越好,不断为更多人熟知甚至是追捧。但更多的,都正在承受着经济压力、宣传压力或者是舆论压力等等,可他们都如《内心引力》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一样,始终不忘初心,永不放弃地专注于一件事而做到极致,这才是每座城市未来的希望啊。
细心去发现,你所在的城市一定有很多独立之灵魂,自由之精神。
我也真的有一个愿望。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买书的时候是否可以去支持一下独立书店?娱乐的时候是否可以去支持一下独立音乐人?选衣服的时候是否可以去支持一下独立设计?他们一定是偏执的,但当你深入了解后,一定也会无法自拔的。
愿所有独立品牌都能蓬勃生长,最好是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