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墓志铭穿越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
对于这句铭言,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了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有人说医疗也是服务行业,以前我是极其反对,慢慢地,我发现这些人似乎是对的。医学并不是冷冰冰的诊断与治疗,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讯工具越发达,我认为越应该注意人跟人的最基本的接触和沟通。这些天在病房里,天天拿着pad跟患者讲话,有时候可能连头都不抬,而紧紧是盯着那些检查数据,我想我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回归人与人最原始的交流状态,尽力做到互相满意。
近日管理一14岁肺炎患者,既往有哮喘病史。刚开始没发作,抗炎一周哮喘发作了。当然这不是重点,我要说的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或者心理因素的影响,病情其实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作为医生不可能将责任推给患者,这是不负责任的。我想我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如何能在有效沟通的过程中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注意是“有效沟通”。
作为准医生,经历各种考验是必修课,面对各种问题是家常便饭。在努力打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有许多技能需要掌握。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有效沟通。怎样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怎样能在沟通中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减少投诉事件、医患矛盾事件的发生?我一直在观察,也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努力。
行胜于言。虚心求教,强化基本知识,接受新知识,学然后用,用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继续求索,如此循环,经年方可成为合格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