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中秋节
文:recycler
中秋节,古代最早是为了祭祀月亮,还有一说是为了庆祝丰收。后来,宫廷文人兴起赏月,作诗咏月。到北宋,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食品。明清两代的赏月活动演化出“放天灯”“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中秋节是唐朝初年才确定为固定节日,距今1500年。“中秋”这个词最早也出现在《周礼》,距今也才2500年。古代过中秋时的盛况,我试着想象一下。月朗星稀,附近的亲朋好友聚到一起,把酒言欢,对月吟诗,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在外游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唉,路远啊,回不去啊,我什么时候能回家,什么时候能看到父母妻儿。团圆的人们有多喜悦,思念的人们就有多痛苦。喜悦和痛苦,是时代的悲剧,是我们对中秋重视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普通家庭还保留哪些风俗呢?无非是团圆、吃月饼,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风俗。至于赏月,还有人在赏吗?每月十五的月亮都一样,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月亮,再也看不出心意。至于古代的祭月活动,更无从听说。现在搞个祭月活动,会被认为是精神异常。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中秋月圆代表了我们的思念。
从古代的大量咏月诗词就可以看出,月亮就是思念的代名词。先是有一帮先祖不知道什么原因祭祀月亮,有祭祀就需要全员到齐集体活动,也就是要团圆。有人团圆,有人就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团圆。看到别人家团圆美满,自己难免思念家乡,中秋思念的传统延续至今。古代因为背井离乡,求学在外,无法回家,因此思念。而现在电话手机的出现,已经消除了这一隔阂。如果古代中秋节思念人的情绪占十分,现在由于手机的出现,思念也就占一分,大量的思念之情已经因为发达的通讯而减弱。五十年前,还只是电报通讯,惜字如金,短短几个字也可表达无限思念。出远门也是铁皮火车,从中国最南头到最北头,至少十天半个月。为了过中秋,要么提前十几天出发,要么依旧借月寄托思乡之情。现如今,可视电话、QQ、微信,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除了无法触摸对方,可以弥补睹月思人之情。出门行走,再也不是两条腿,而是动车高铁,几千公里的路程数小时就可抵达。早上出门坐车,中午抵达吃饭,下午坐车返程。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减弱了人们因为距离而造成的思念。
古时候,一个家庭少的两三个孩子,多的七八个孩子。到了三代人,一个家族就有十几二十几口人。每逢中秋,思念在外当官的哥哥,思念在外经商的叔伯,思念家里的表妹。思念和我们有关系,但是又见不到的亲人。我们的父辈还是几个兄弟姐妹,到了我们就成了独苗。家族的概念越来越淡,没有远方的表哥,也没有老家的表妹。只有孤零零一个人,思念谁呢?
一起同窗,一起扛枪,结识了一生的朋友。同患难,却难以共富贵。科技、经济在发展,财富在分化。穷亲戚来了躲都躲不及,更别提穷朋友。穷朋友们忙着挣钱,穷富朋友间忙着划清界限,富朋友们忙着签订利益合约。人们都在为钱忙碌,情谊越来越淡。逢年过节只是为了为了维持利益关系,心里想的是那位领导还没有去看望,那位老板还没有走访。朋友情谊不再真,我们思念谁?
未来的中秋节是什么样呢?不谈人性,只谈科技带来的变化。至少未来十年内,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善,人与人之间不在满足于看视频。带上眼罩,仿佛亲朋好友就在身边。每小时五百甚至一千公里的动车高铁不是梦想,下了火车转地铁、轻轨,分分钟到家门。想回家半天功夫就可以去到千里之外。这并没有难度,百年之内可以达到。如果出现类似机器猫任意门的东西,前一秒还在纽约办公,后一秒就到了北京的家。如果科技真的让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思念越来越少。我们先是荒废了祭月,再就是缺少了思念,团圆吃饭家常便饭,中秋节我们剩下只是吃个月饼,各种各样的月饼。如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月饼,如果花灯、兔儿爷随时可观赏,中秋节的任何意义都不复存在。这就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富裕,也让我们失去一些情绪的悸动。我们应该庆幸,中秋节,现在的我们还能感受团圆,还感受思念,还感受月饼。未来人可能就没有这些体会。天天吃饺子,天天穿新衣,你还会在意过年吃什么穿什么吗?说的就是这个理。如果还想让我们心中保留对中秋的美好记忆,需要颁布个法规,每逢中秋卖月饼,限时销售。其他的事挡也挡不住,随着时间消失吧。胡言乱语,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