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考那天早上,我坐在桌前等早餐,期盼着这天一切正常如意,所有的程序都能预示着好兆头。老妈问“怎么样,紧张不?”我淡然一笑,一边说“信心十足”,一边竖起大拇指,随即接过老妈递过的碗里的粽子,大口一咬。。。
“呸呸呸。。。”
“妈,是你紧张吧,你把盐当做糖了!”
这是我的亲身故事,虽是个现实中的笑话,但真的,高考这个影响中国绝大部分人命运的事情,就这样真切的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这个时代,作业考试仍然是青少年们青春的主旋律。高考曾经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我们的头上,我们的青春期每天都在它的威慑下惶惶不可终日。而在西方,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却远不是这样的姿态。
英美国家的精英教育出自博雅教育的概念,顾名思义,在博雅教育的视野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然理解着这个世界和自己在之中的位置,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
具体下来,他需要学会认知本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自然世界与探究的方法,量化的与语言的技巧,还有活泼的艺术,既能博,有很雅。相比起来,高中就带起厚厚眼镜每天只知道刷题,而刷题的目的是为了过上优渥生活的所谓学霸,在博雅教育的视角下,是很难理解的(可这种孩子却受着无数中国老师的喜爱)。
英国最著名的教育产物应该就是公学,就是很多国人所知道的伊顿公学的那种学校体制。时值奥运,代表中国出战的马术选手华天,捕获中国一圈迷妹男神,他就曾是伊顿公学的毕业生。
英国同样出名的是它的绅士阶层,而公学可谓是一个强大的绅士成长系统。Whole Person Education是公学的基因--强调培养全面人格的绅士。伊顿公学新任校长西蒙·亨德森说过:“作为学校,如果你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那么未来的大门就向你的学生敞开,但这是有代价的,当他们走出这扇大门,他们个人和职业是否幸福和成功,很多程度上取决于考试成绩之外诸多方面的训练和教育”,而绅士教育,就是在这些方面大施拳脚。
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公学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课堂上,而会花更多时间在运动,音乐,艺术和戏剧方面。
音乐艺术培养着一个人的审美,更是帮助一个人发展核心创造力的内在驱动。戏剧则让人生更具张力,个人更加自信。你要学会在几百人面前表演,这是一种内核的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自信,更重要的是口才和生活方式将更生动,更具感染力。运动的裨益之处则更明显,除了强身健体,体育培养着一个人的耐力,团队意识和领导力。你要学会竞争,要和队友日复一日地打配合,抱着不服输的精神一次又一次的攻陷对方的球门。
除此之外,伊顿人形成自己的精英圈子,讲究传承与荣誉,每个公学都有着数以百计的知名校友。有着这样能力和信念的人,他们怎么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甘愿平庸,怎么会不去追求生命更丰富的意义。
而到了20世纪,博雅教育又开始在美国高歌猛进并完成向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型。同样对艺术的修养,圣保罗高中每天的礼拜与社交晚宴,学生们感受着社会的等级与规则,学习着通过宴会社交认识新朋友。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浸入到讨论的范围中去,抱着质疑思辨的态度掌握着批判性思维和人文视野。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中的STEM教育,所谓的STEM,就是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集成的战略。是的,我们中国学生还在学校里反复刷函数和解析的题目时,美国理工科学生已经开始自己的创客空间,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idea中了。
大学读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同学应该有所体会,仅应用而言,很多嵌入式或者软件开发技术并不需要你有多高深的数学物理理论,一段时间的技能学习后就可以做出一些自己的产品。可大部分中国学生到了大学甚至还在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去做产品。
人文与科技的独特教学之外,美国青年教育也更在意一些商业技能,如演讲,如领导力。这些美国高中会有自己的领导力课程,并有定期的演讲活动,让每个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让每个人都学会怎样去讲故事,怎样打动观众。我想,美国商业人才的辈出,与他们在青年时代汲取的这些能量有很大的关系。
与此同时,每年假期美国青年会参加很多国际化的夏令营,这里他们将见识到的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世界公民意识非常重要”这也是博雅教育的一大内涵,不只站在自己国家看问题,而是站在全世界的视角上,这是一个全人的标准。相比之下,我们一代中不乏一些谈及日本菲律宾必戏言之的人。人生境界是不一样的。
我们国家的确在崛起,中国中产阶级的进一步扩大,国内企业的爆炸式成长,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改变力量,都在让我们这一代经历的是一种风云巨变。关注于自身发展,着眼全球视角,英美的同龄青年好像接受着更好的教育,人生书写的更光鲜并带有力量。而中国崛起的关键进程中,我国的大学,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变为平民教育,教育改革也正陷入迷茫期。
高考达摩克里斯之下,人满为患的象牙塔之中,浮躁的社会大熔炉之内,步步为难,焦虑,目光短浅成为大部分青年人的状态与弊病。
当然,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何在未来获得自己的竞争力,我们这一代也有自己的出路。下一篇就将分析,在当下这个转型的社会里,我们青年人有着怎样的的困境,以及,我们应对这些困境的策略是什么。欢迎关注,交流想法。(本文参考资料:《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等)
END:
我是Ceil 一枚热爱科技的文青
愿做一名少数派青年 不断成长 与你分享在成长路上碰到读到想到的一切值得分享的事物
读完文章觉得有收获记得点赞关注喔 欢迎一起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