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当你有了能从温习旧知识当中学到新知识的能力,才有资格当老师。这是孔子他老人家对于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的要求。
现在一般人或许会认为,能够准确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了。没错,但是,孔子定下的门槛比这个要高,那就是:不光要传达知识,还要身体力行地给学生示范思考方法。活学活用、与时俱进、学思并重、温故知新,这才是孔子心目中合格的老师形象。结合自身的教学,我们应该向哪些方向努力呢?
1.“温固”方能学高为师
“温故”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作家刘墉在小红书上有这样一段阐述:“温故而知新,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一方面你温习旧的,另一方面你学习新的。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应该这样,我们很可能学到了很多新的。这时候你要想一想我旧的是不是忘掉了。如果你新的学到了,旧的仍然能够保有,那么你所拥有的就很丰富。如果你旧的忘掉了,你再学新的,你所知道的还是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们做学问总要想想温故而知新,旧的别扔了,旧的别忘了,然后同一个时间我们要得到新的。”
身为教师,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科班毕业,都在大学里陶冶历练。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信誓旦旦,觉得自己教高中都没问题,教初中生更是绰绰有余,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对高中知识已经完全遗忘,根本不能胜任了,甚至逐渐感觉自己和学生一个水平,教到初几就是初几的水平。为什么会有这种退化的状态呢,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温故”,把自己所学所知的旧的知识渐渐遗忘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乎是每一所师范院校的校训,教师所拥有的知识需要远远高于学生,才能当一名真正称职的老师。原先讲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现在提倡要给学生长流水。这就需要老师源源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让自己的思想、学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是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不要只汲取新的,而不巩固旧的,否则得不偿失,白费力气。
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利用假期读一读《从教走向学》这本书,开学后每个教研组还都配发了一本教学大纲的解读。我觉得很有必要,教学大纲是基座,要想建造结实耐用的高楼,必须打好地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很好地领会和掌握原来的技能,就不太可能做创新。
2.“知新”力求身正为范
“知新”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内容。而怎样灵活运用,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举措。如果能够从书中找到一点启发,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不就是创新,不就是温故而知新吗!
结合我们的教学,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青年教师都有结对帮扶的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青年教师经常会去听老教师的课,学习模仿一些环节的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相反,青年教师一定要有思想,有主见,学习模仿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教学主张和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事足以作为未来的老师。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能从中获得“新知”,而新知的获得,大多时候是需要建立在反复琢磨的基础上的。
有位评论家说,少年时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会发笑,中年时读了会思考,老年时读了却想哭。好的书经过反复阅读后才会不断转化出新东西,有新的体会。读书如此,做事亦如是。
例如我学习论语,起初,听身边的我非常钦佩的年纪比较大的老师讲,“我开始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也越来越佩服孔子他老人家了!”当时我并没有上心,因为感觉自己距离孔子老先生太遥远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令人望而却步。馨火读书会的读书分享活动要求每位老师分享一节课的内容,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读起了南怀瑾先生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书。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啃书。读别的书一天可以看几十页,甚至几百页,而看这本书,一天能读懂一节,也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已经是倍感欣慰了。而且,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只能说比自己原先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孔子他老人家不愧是教师界的祖师爷,被人称为“万世师表”,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
当然,除了好书,别人的经历、历史事件等也都可作为我们的老师。但越是学习借鉴,越是要明确其新发展、新变化,一味地片面模仿学习不仅不可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反而会东施效颦,迷失了自我。
南怀瑾先生说;“历史就是我们的良师,了解过去的历史,就是创造新时代的师法。”我们不妨将它推而广之,“原有的知识就是我们的良师,我们将它传授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有改变、有创造,会影响我们的学生也创造改变我们的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做到了孔子他老人家提出的高门槛、高要求。
总结一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很好地领会和掌握原来的技能,就不太可能做出惊人的创新;但如果只埋头于旧的知识和技艺,就很难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突破,更不要说创新了。因此,“温故”与“知新”二者缺一不可。
人类千百万年的文明积累留给我们的知识海洋如此广阔,我们要不断学习旧的、思考新的,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穷无尽的学习当中去,如何才能够从知识的海洋中寻觅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你看,学习又是一件快乐的事。那么,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和学习要点,我们怎么才能学得既快乐又有收获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还是要回到书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