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古岳丘壑
后期的儒家说人初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并没有恶。而是随着恶的环境而变恶的。可是我有个问题却不明白了。按照本善的理论,开始刚有人类的时候,既然本性都是善的环境,人类群体中也就没有恶的环境存在。那其他的人变恶是和谁学的呢?同样,以性本恶的理论来说,开始人类如果本性都是恶的话,哪会有善的环境,那善的一面又是和谁学的呢?
比如说,如果孩子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没有恶念。那孩子多了,奶水不够的情况下,导致孩子之间出现的互相抢夺现象,该怎么解释?这时候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呢,在没有自我意识的形态下,孩子该怎么去学习善或者恶呢?
再如,两个朋友在野外遇到野兽攻击。如果在没受到过特殊训练情况下,人的第一反应是本能的转身就跑,而不是先顾及他的朋友。人的恻隐之心或善良之心,是自己身处危险之外的情况下,看到别人遇到危险时,才会本能的有营救之心。如果自己也在危险之中,是会本能的先选择逃跑的。
本人认为,应该是人类潜在的本性是善恶都有的。孩子之间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自然产生的抢夺现象。本人认为,应该是恶劣的生存环境激发了先天潜在的人性恶的一面,而不是后天才学会了恶的一面。好的生存环境会激发先天潜在的人性善的一面。
荀子说人性是有恶的一面的。荀子说,人的本能是生存。饿了找吃的,冷了要取暖,倦了想休息。从先天的本能看,人的主观是自私的。这便是人性恶之根源(注意,这只是根源,并不是恶的行为。也就是说,是人的生存本能会激发人性恶的一面)。因此要对人实施后天教化训练,进行善之教育。使人懂得,只顾自己个人本能的需要,而不顾及他人的生活,是恶之行为。荀子的主张是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属于性向善学说,不是性本恶学说。
到了后期的韩非子才是主张性本恶学说的。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国家只靠人的自身修养来管理是靠不住的。主张必须用严刑厉法的法治来代替人治。认为人是不可靠的,通过法制形成国家机器系统,用系统来运营国家。相当于一台机器在运转中,人只是机器中的零部件,零部件损耗了或者坏了,换个零部件就可以了,并不影响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法家在这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当然刑法太过于严苛,没有人性化的弊端还是很严重的。当然这也是其他话题了。
其实性本恶学说在西方一直也很盛行的。《圣经》教义上说,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认为人是最不可靠的。所以西方在政治体制上选择了法治和三权分立体制,来制约人的权力过大而产生恶的行为。
当然,人确实也是有善良的一面的。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愧之心等等。人如果发现有其他人遇到危险,本能的会有营救的想法(当然这种本能,是有前提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自己是在危险之外的情况下)。具体做与不做,会根据自身后天的教育觉悟和衡量本能利益角度来实施。
所以本人认为,人类本性应该还是善恶皆有的。也符合中国古老的《易经》的阴阳学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本善和本恶学说,我认为都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恶皆有的。社会上仅靠教育和自觉是不够的。还得解决和提高人的生存环境和法制的公平。在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还不能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人类的生存环境毕竟是以大自然的环境为依托的。所以人能胜天的理论也是不可取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可能才是我们真正想努力实现的共产主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