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阅读教学的若干问题
第一,忽视对文本的理性理解,热衷于“体验”“感悟”“多元解读”——随意性被过度放大。
第二,解读尚不充分便进入评价环节或延伸拓展——站在空中楼阁上指点江山。
第三,解读无章法,用文本印证教参结论,使文本沦为手段而教参成为目的——缺乏真正的理解过程。
对谈一:、善用分析,准确提取语义信息
警惕主观臆断、防止词句段篇割裂.、含蓄表达的背后是什么、批注
第二章 散文的解读与教学
一、应该强化的两个观点
第一,写作者的写作,文本的构造,必然都是基于理性的。
第二,文本解读本质上是基于统合文本内各种信息的推理。
二、文本定位:散文的文本特征
第一:“神聚”是实质性的,而“形散”不过是一种美学特征。例如《我的老师》扩大时间跨度造成形式散。
第二、关注文本内部的语义响应关系。
响应关系分为正响应、逆响应两种。
正响应关系。包括三种情形:①相似性关系:是指上下文的内容和句意相近或相似,包括并列、对称、总分等关系;②毗邻性关系:是指上下文的内容和句意不同但相关,存在着语义的发展,包括承接、递进、铺垫等关系;③补足性关系:是指下文的内容和句意不同于前文,对前文内容有补充作用。
逆响应关系。这种关系是指上下文的内容和句意存在背离,甚至是相反,包括转折、反衬、对比等关系。
第三、叙述散文是经验的传承。描写散文是空间的描绘。议论散文是思想以及论据的传达。
第四、文本构成元素观察:语义和表达方式。
对谈二:
一、抓住文本的主要特质进行分析。非特质部分但又很重要的部分设置语言细节分析l专题进行分析。看似冗余部分的解读是否拓展和延伸,这是一个难点。《荷塘月色》
二、比较:第一,比较必须在同一范畴下进行。这是对象是否可比的问题。第二,确定并保持稳定的比较标准。第三,越在不相同的对象中探求到相同点,或越在相同的对象中探求出相异点,在发现文本内涵方面的价值就越大。
第三章:小说的解读
(一)小说是对人的行为模式和生存境况的表现
(二)小说要包含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三)对于“叙述”,我们可以从叙述者、叙述视点、叙述结构、叙事时间、描写的介入等方面着手,进行考察分析。
1.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叙述者,为什么要通过这个视角来完成小说的叙述,这是解读小说文本时应该好好分析的课题。(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
2.叙述视点与叙述结构:小说叙述者,起到的作用是“看”。讲出他所看到的。为什么他所看到的是这些点位上的内容呢?分析“看到了什么”,对于解读比较关键。一部小说,之所以提供这些情节,讲述这些故事,和小说的主题是紧密相关的。而各部分情节内容之间,经由主题发生联结,就形成了一种叙述的结构。(孔乙己和祥林嫂、夏瑜情节的淡化,是基于主题选择的视点和结构。)
3.叙述时间有时候是事件的坐标(西游记),有时候和主题的表述有关(鲁迅的《故乡》
4.描写的介入让叙述的短暂停留,从而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有包孕性的瞬间”。可以说,描写就是集中力量来展现那些有助于呈现核心经验的部分。小说中详细描写的部分要特别留意分析。
(四)分析人物以及人物行动的动机心态,对于我们理解人物身上所所存在的观念,有比较大的作用。人物的互动有同向的,异向的,复杂混合的三种关系。人物行动分析包括:理性分析——行动者、动机、情境资源;心态分析——行动背后的观念。如果人物前后行为稳定性较高,解读人物较容易。人物前后的变化与背离,也是解读的玄机所在。
对谈三: 1.小说的三要素各有侧重和区别。三要素与主题的表达有关。
2.长篇节选的部分,要思考课文中的选段有什么特殊特质。不一定是和主题相关,或与人物特征分析有关(香菱学诗)。
3. 重视文体,不如多思考文本特质。文本特质可以从文本语言. 文本结构以及不合常规之处(错位)这三个角度去分析。
4.文本特质是教学目标确定的一个依据。教学目标如何实现,也要根据文本特质来寻求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