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创业者应该是Be Relentlessly Resourceful。
此话出自保罗·格雷厄姆之口,他写过《黑客与画家》,是举足轻重的硅谷创业教父。后来这句话被创新工场的张亮翻译为“总搞得掂”,大意是“不会放弃,总有办法”。这是知乎人的价值观,而知乎就是那个充满精彩问答的互联网的知乎。
北京中关村五道口,人们戏称的“宇宙中心”,如今是全中国最优秀IT人才的聚集地。座落在五道口不远处的是768创意园,夏季的园区鸟语花香,姑娘环绕。就在其中一间精致的办公室里,年轻的知乎CEO走出“赞同”房间,他刚好组织完一场面试,应聘者众多,而合适者寥寥。和大多数程序员一样,T恤加牛仔是他的经常性装扮,一张典型南方男人的脸,微胖,放在大街也算是慈眉善目,但终究不掩满心忧愁。知乎用户已经突破800万了,这本应该兴奋,但年轻的知乎走出下一步所需要的资源却迟迟没有到位。对了,他叫周源,知乎创始人,东南大学计算机硕士,一看便知的完美主义者。
玩互联网创业没有那么容易。少有人像马云、马化腾那样一帆风顺,做一个成就一个,掷地有声,掀起浪潮。更多的是经历至少一到两次的失败,什么撤资,破产,团队解散都体验过了,要么从此隐于江湖,要么终于明白互联网的真谛,卷土重来。周源属于后者的后者。
从走出校园开始,周源先后经历了打工,改行,两次创业。码农出身的他99年时还信誓旦旦地说准备写程序到35岁,然后去研究天文。因为在他的眼里,踏过技术领域的山谷,涉过科学的长河,才是过够了人生,才算是不负理想和才情的追求。
05年,他莫名地改行,只身来到北京加入了《IT经理世界》当记者,弃码从文,这在程序员的圈子里尚属稀有。从04到06年,互联网卷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这三年里,百度上市,google入华,链接与搜索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对信息进行优化配置,颠覆性的商业变革在孕育,大胆的新技术在创新。周源发现那个离开的世界,如今正吸引着自己靠近,事情就在当下不断地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写下了《桌面神话终结》,大胆预测当时如日中天的微软在几年之内就回被google等公司逼入发展的死角,而时间证明他的预言成功了。工作的前期,这名老码农简直相信自己爱上了记者这份工作——和商业新星、技术领袖聊上一两个小时,再研究一下他们的对手和用户,然后找个安静地让所有信息沉淀,通过自己的逻辑,拍砖一样写下一篇观点犀利的文章,尘于是埃落定,同行再也写不出更多的花样。
在做了两年记者之后,周源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她的确激发了自己向互联网浪潮前进的动力,但当他走到浪潮之前,却发现自己连浪花都碰不到——原因很简单,记者终究是局外人,写完一篇文章,马上就得转向另一篇文章,他可以尽情地推理,然后放松地站在一旁等待时间的判决,却唯独做不了那些采访对象,那些当事人,那些让事情发生的人,那些让浪潮翻滚的人。
07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这一年iphone一代发布,全世界都在讨论这款产品的未来。当时在中国,一个名叫apple4us的群体博客诞生。起初只是爱好者讨论苹果的新产品,后来不断的有软件工程师、设计师的加入,再后来连数学学者、时尚界人士、作家都出现了。于是质变发生了,博客的成员每天都会在邮件列表里讨论问题,他们一起提出问题,经过激烈的脑力碰撞,进而提出更多新的问题。话题涵盖美学、人文、技术、设计,从阅读的体验一直延伸到字体的历史,甚至涉及当今显示技术的瑕疵。回答的人则是拥有各自专业知识且乐于分享的行业能手。就在那时,周源产生了将apple4us放大1000倍的想法。而apple4us的发起者张亮、作者黄继新后来也都成为了知乎的联合创始人。当时的北京到处弥漫着投身互联网的冒险精神,咖啡馆、学校、地铁里的年轻人的谈话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你该有所行动。有人好奇过为什么北京这样的城市,环境恶劣,房价高昂的地方会让年轻人趋之鹜。保罗·格雷厄姆说的好,"伟大的城市都激发着某种雄心",今天的北京的确在互联网行业不断地鼓舞着年轻人创业,这是北京的伟大,我想这就是答案。
辞职的决心终于在08年敲定。周源离开了杂志社,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他进行了三次尝试,第一次做机器人农场——模拟真实用户下单结账的自动化测试,结果却因为闭门造车,不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而走进死胡同。第二次是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百度的关键词竞价操作,结果用户并不买单。在前两次失败的基础上,周源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如何给用户赚钱,于是开始了第三次尝试——Meta.cn。这是一款帮助商家分析关键词的工具,商家通过它可以了解到用户都在搜索什么关键词,哪些和自己的产品有关,从而针对性地优化了内容,增加了商家网站的流量。这一次开始有用户使用,但最终还是夭折,一方面困于资金,一方面没有及时根据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改动。痛定思痛,周源决定下一次一定要做自己也是用户的产品。而这距离知乎诞生还有两年的时间。
(未完,待续……)